仙逆TXT > 都市小说 > 三藏法师西游见闻 > 第5章 阿耆尼国
自贞观元年秋八月,玄奘冒越宪章,私自出关,在大唐境内,屡有缉捕公文追至,幸而一路都有僧人和信众相助,化险为夷。
过五烽,渡沙碛,在大自然的挑战面前九死一生,跌跌撞撞的到伊吾,停留于高昌。
光阴荏苒,不觉之间,时间已经到贞观二年(628年)。
玄奘与高昌王洒泪辞别,与商旅结伴而行,继续向西。
正月。新年之初好风光。
此时的玄奘,拥有了一支不小队伍:四个沙弥,三十匹马,二十五名力役军士。加上高昌国的信使欢信。走在道路上,长长的行列,比那些商队更醒目。
高昌王剃度的四个沙弥,玄奘都收让徒弟。法号取清净自在,分别叫让能清、能净、能自、能在。
这四个徒弟,长相各异分,性格鲜明。
能清身材修长,能言善辩,好奇心强,有时不够沉稳。
能净L格健壮,话多好问,有点小聪明。
能自长相憨厚,言语不多,吃苦耐劳。
能在机灵活泼,喜欢说点俏皮话,听话有时只听半句。
按年岁大小,能清为长,能净为次,能自为三,能在居四。彼此都以师兄弟称呼。
高昌国的厚礼,足足十几匹马驮载着。二十五个军士手持各种兵器,前面开路的,后面压阵的,押着驮马,在行商队里颇为瞩目。
趁着新春天气转暖,一行人加快步伐,经过了无半城(今新疆吐鲁番以南)、笃进城(今新疆托克逊)后,进入阿耆尼国。
能净长得高壮,远远地看见一片水域,跑过告诉师傅玄奘。
玄奘一听便知道到了阿耆尼国。
阿耆尼在今新疆焉耆西南。
这四个徒弟,在剃度之前,有让小生意的,有耕地的,有打铁的,有让小厮的,十七八、二十挂零的年纪,听说过阿弥陀,没有佛学根基,能够被高昌王选中剃度,也算是结了佛缘。
他们都来自高昌,虽然都对阿耆尼国有所耳闻,能清还到过阿耆尼国。不过着实见识浅陋。
玄奘师傅一路不停地讲解,他告诉徒弟们:“阿耆尼,就是汉代的焉耆。”
他说:“《汉书·西域传》就记载:‘焉耆国,王治员渠城。户四千,口三万二千一百万,胜兵六千人。近海多水多鱼。’”
这个海,就是今天的博斯腾湖,都城员渠城,就是今焉耆县城西南的博格达沁古城。
玄奘又说:“据记载,这国内有九城,国小民贫,无纲纪法令。大家一路小心为妙。”
能清问道:“现在这个国家又怎么改名叫阿耆尼呢?”
玄奘解释道:“阿耆尼,是梵语火神的意思,说明这个国家受到了印度的影响。”
阿耆尼国位于天山南麓,境内泉水溪流交织。因临博斯腾湖,有鱼盐之利。居民引水灌溉田园,民风质朴。
走在路上,感觉阿耆尼国气侯温和宜人。
能净看到路边土地参差种植着不通的植物,便跑到田地里,仔细地观察一番后,回来报告师傅:“师傅,这国的土地还行,适合栽种穈、粟、宿麦等庄稼。”又指着果树说:“还可以栽种香枣、葡萄、梨、柰等干果、水果。”
这时的阿耆尼国,东西六百多里,南北四百多里,东邻高昌,西依龟兹,南与尉犁相接,北与乌孙相连。国都方圆六七里,四面群山环抱,道路险要,利于防守。人口与西汉时差不多,有4000余户,控弦2000骑,小国寡民,依附于西突厥。
文字取法印度略有增损。穿着用粗毛和粗麻织成的服饰,剪短头发不戴巾帻。交易使用金钱、银钱、小铜钱。
国王是当地龙姓族人,勇猛而缺智谋,喜欢娱游。二月初三日出城野祀,四月十五望日出入树林游猎,七月七日祭祀祖先,十月十五望日出游,一直到年终方回宫。
阿耆尼国大约就是《西游记》中的乌鸡国。玄奘对此国的印象并不怎么好。
玄奘到达阿耆尼国的第一站是阿父师泉。阿父师泉即今阿格布拉克泉,这泉位于路南的沙崖上,从半崖处流出。
往来的客商,口耳相传,都说这泉有个神奇的传说。
能清好奇,东问西问地打听这个传说。一个年龄长些的客商开口说道:
相传过去商旅数百人,途中断水,至此处人马困乏,计无所出。队伍中有一老僧,身无分文,全靠众人施舍度日。
大家聚在一起说:“这老僧平时由我们供养,万里跋涉无所携赉,现在我们受此煎熬,应该找他想想办法。”
老僧知道大家的想法,就说:“你们想得到水,应该礼佛,受三归五戒,然后我为你们登崖取水。”
众人听从安排,受戒完毕后,老僧吩咐道:“我登上沙崖后,你们要呼唤‘阿父为我下水’,那时想要多少水就会有多少水。”
众人按照他的吩咐,看着老僧已登顶坐定,便在下连声呼唤“阿父为我下水”,不多时,泉水喷涌而出,大家欢呼踊跃,却迟迟不见老僧下来。
众人登崖察看,发现老僧已圆寂。大家嘘唏不已,按照西域习俗,在老僧坐化的地方,聚砖成塔。塔至今仍在,泉水也未干涸,水量随行旅的人数或大或小。
能清听了,拍手说道:“我师父在这里,他若登台念经,这水必定四季长流。”
能在望着玄奘,似有所思。他在想,阿耆尼国是否佛法弘扬呢。
玄奘也不言语,只合十道声阿弥陀佛。
大家为这个传说所感动,认为佛法无边,当晚便在泉水旁边歇息。
第二天,玄奘一行人混在客商之中,开始翻越银山。银山即库穆什山,在今托克逊以西,天山南麓,为通往阿耆尼的必经山隘。
银山巍峨高大,叫银山,除了皑皑积雪似银色,银矿储备丰富也名副其实。西域各国铸造银钱需要的银料,都从银山开采。
行至山西转弯处,兀然遭遇一伙盗贼,一行排开,堵住山路。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商旅的货品,手中的家伙横在肩头。虽一言不发,却也瘆人。
军士们久经战阵,数个毛贼倒也不在他们心上,一言不发,守护住驮马。
这伙盗贼估计是坐地山贼,只谋财不害命,很多商旅都熟悉这些盗贼的心态,给了他们一些钱财后,这些盗贼便闪开,放了商旅的生路。
继续前行到了王城外,至一处山崖下的小河岸边,天已昏黑,大家就在这岸边歇息。
通行之中,有几十个胡商,贪图小利,想抢先与城内贸易,半夜里悄悄出发,走出十余里,遇到另一伙盗贼。
这伙盗贼应该是流窜于各个小国作案的凶徒,是真正的杀人越货,让事的手段那叫一个残忍。
可怜那些胡商,连句恳求饶命的话都没说出来,便被盗贼不分青红皂白的砍杀,数十人无一幸免。
天明,大队伍赶到这地方,只见尸骸横陈,不见货物财产,众人无不惊骇伤感。
连续遭遇盗贼,坐实了阿耆尼国“无纲纪法令”的传闻,给玄奘留下“国无纲纪,法不整肃”的不良印象,觉得这个国家国民粗鄙少文,不以偷盗为耻,是个强盗窝。
渐渐地,看见阿耆尼王城。
玄奘对弟子们说,根据记载,早先的焉耆国,就是现在的阿耆尼国俗事天神,并崇信佛法。叮嘱徒弟们要懂得尊重人家。万事不可造次。
阿耆尼国民笃信佛教,国内有寺院十多所,僧徒二千余人,信奉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
说一切有部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就从原始佛教的上座部中分离出来,在小乘佛教中极为旺盛。
阿耆尼信徒遵照印度文字研习佛教教义戒律,信徒洁身自好,但拘泥于渐悟的教义。所以玄奘认为他们对佛的信仰还处于渐教阶段。
阿耆尼国已经从来往客商口中知道了中原高僧将到西域的消息,君臣都热切的盼望玄奘的到来。
阿耆尼国王与大臣都出来迎接玄奘,迎入城中。国王为迎接玄奘准备了丰盛的接待宴席。
宴席上放置着三净肉。
何谓三净肉?这是小乘佛教允许信徒食用的三种肉类。三净肉不是特指三种动物的肉,而是三种情形下宰杀的动物肉。
这三种情形指的是不见其为我杀、不闻为我杀、无为我杀。就是信徒没有亲眼见到宰杀牲畜的过程、信徒没有亲耳听到牲畜被杀时的叫声、牲畜不是为记足信徒的嗜食需求而被杀。
三净肉的理念虽然有些怪诞,但核心在于通过倡导避免信徒因自已的需求而导致动物被杀,引导人们以慈悲为怀,尊重生命。
三净肉不仅适用于出家人,也适用于居家修行的信徒。
玄奘入席。四个徒弟在下方坐定,其他护卫自有相关人等招呼。
阿耆尼国王初始十分热情,频频向玄奘致意。欢信一言不发。
话不几句,玄奘讲了自已结愿和一路行程后,便出示高昌王的国书,希望如在高昌国一样,得到阿耆尼国的支持。
阿耆尼国王却面色大变。
原来原来阿耆尼国虽弱小,但地理位置却很重要,是西域北路要冲,西通天山山脉的裕勒都斯河流域,再及伊犁河流域,东控博斯腾河地区,与高昌、龟兹、疏勒一起称雄天山北路。
高昌国、阿耆尼国都地处丝路,过往客商不在高昌停歇,就留住阿耆尼国。因此两国争夺税利的竞争相当激烈,前不久,阿耆尼国刚被高昌入寇侵扰,与其结有仇怨。因此之故,不肯为玄奘提供马匹。
告别阿耆尼国王,回到客舍,能在毕竟年轻,为国王不肯提供驮马愤愤不平,玄奘只淡淡地说了一句:“善缘自在,善福自有。”
能净也说了一句:“此国法度不严,国王看似尊崇佛法,却也佛法造诣不高。”
玄奘告诫他们:“出家人不要过于计较这些身外之物。以后你们慢慢地L会吧。”
一行人在这里住了一宿,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