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逆TXT > 都市小说 > 三藏法师西游见闻 > 第4章 滞留高昌
古代商旅往来西域,正常的线路都会沿着河流、绿洲、水源地前行,一路的烽燧、驿站、亭障,都沿着水源地分布。除非别无选择,才会穿越沙漠。
玄奘没有过关文牒,只得选择穿越沙漠。
在沙漠里行走了百余里后,玄奘迷失了方向,野马泉不知所在。
玄奘走得口干舌燥,就解下装水的皮囊,打算喝一口水。不想皮囊太重,失手掉下去,把千里跋涉的贮水全部倾覆得干干净净。瞻望前路,蜿蜒盘旋,不知从哪条走为好。玄奘打算返回第四烽台重新取水。
走了十来里,思忖到:“我立愿不到天竺终不东归一步,怎么能折回?宁可就西而死,绝不归东而生!”于是拉转马辔,一心只念观音菩萨,径向西北而行。
孤身行进在大沙漠之中。四顾茫然迷蒙,苍凉辽远,人踪绝无,空无飞鸟。入夜闪烁的亮光,星星点点,仿佛妖魑魍魉举火;白昼狂风裹挟着飞沙,暴雨般地扑面撒来。
玄奘无所畏惧,一往无前。只是苦于无水,腹焦舌燥,行进非常艰难。
经历了四夜五日,滴水未沾,几近渴死。
困窘中,玄奘倒卧沙坑,向观音菩萨祷告:“玄奘此行不求财利,不为名誉,只为求无上正法。切盼菩萨慈念众生,以救苦为务。菩萨,如今我遭遇如此苦难,你难道不知道吗?”如此祈告,念念不缀,昏昏如已。
到第五日,夜半时分,一阵凉风忽然吹来,吹在身上,如通冷水沐浴一般清凉,玄奘顿时清醒过来,马也能站起来了,人马渐渐恢复L力。
玄奘准备稍稍休息一下再出发,岂料刚合眼,就梦见一大神,身高数丈,持戟呵斥:“汝!何不努力前行,而更卧也!”玄奘猛然惊醒,赶忙打马上路。
前进十里,那匹马,果然是识途老马,忽然放开四蹄朝岔路奔去。
数里后,只见一片小绿洲,长记了青草,玄奘下马,任由马儿纵情啃食。
玄奘趁隙往草地前方走了十几步,一转身发现一水池,水清澈如镜,捧一捧,甘冽无比。
玄奘带着马在草地水池旁休息了一日,人与马都恢复了L力。盛记水后,继续前进,又过了两天,终于走出了流沙河。
走出流沙就到了伊吾。伊吾是玄奘西行到达的第一个西域小国,在今天新疆哈密。
高僧从长安来的消息早已传遍西域各地。
到了伊吾,玄奘顺利地住进了一个佛寺,寺内有汉僧三人。
其中一位老者,也不知道是何时因何原因到了这里。见到玄奘中土人物形象打扮,非常激动,衣不结带,跣足奔迎,抱着玄奘失声痛哭,不能自已,哽咽道:“想不到今生还能见到故乡人!”
他乡遇故人,玄奘也伤感不已,抚着老者,半晌说不出话。
寺内的当地胡僧和伊吾王也前来参见,对玄奘的供养很是周全齐备。
稍事休整,玄奘又因高昌王力邀起身前往高昌。
高昌国在伊吾之西。高昌国,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都城在吐鲁番东南六十里。
高昌之地,东汉时为车师前部高昌壁,东晋时为高昌郡。《北史·西域传》记载:“地势高敞,人数昌盛,因名高昌。”
设郡置县后,高昌逐渐成为中原王朝管辖西域门户。自汉以来,中原大量汉民因各种各样原因,迁往西域,高昌成为西域汉人最集中的地方。
公元499年,国人推麹嘉为高昌王,是为麹氏高昌之始。麹氏,祖籍甘肃金城(兰州一带),其祖先为汉尚书令麹谭。
麹氏高昌,国境横八百里,纵五百里,境内有城池二十一座。国力较强,有胜兵万人。国都交河城,位于今吐鲁番市东,汉代车师国王庭。土壤肥沃,禾麦均可再熟。有一种白叠草,花可用来织布,百姓风俗编发挽髻垂于脑后。
玄奘西行的时侯,高昌王为鞠文泰。麹文泰喜事礼佛,玄奘抵达伊吾时,麹文泰的使者刚好在,听到消息,立即将消息报告给国王。麹文泰当即派遣使者,命令伊吾王送玄奘前来高昌。
玄奘在伊吾住了十几天,本想取道可汗浮图(今新疆吉木萨尔以北的护堡子,位于天山北麓)继续西行,推却不过高昌国王的邀请,只得前往。
一行人越南碛,六天后到达高昌国境内的白立城(今鄯善),从这里连夜赶到王城。
此时,整个王室都在等侯高僧的到来。
玄奘刚抵城下,国王下令开启城门,亲自秉烛,出宫迎接玄奘。将玄奘安置在后院,迎坐重阁宝帐中,殷勤问侯:“弟子自从闻听法师大名,欣喜得废寝忘食。计算今夜法师必至,所以与妻子儿女都没有睡觉,诵经等侯法师。”
又叫出王妃与几十位侍女礼拜法师。交谈良久方回王宫。
第二天天刚亮,高昌王就带着王妃以下前来礼拜。
高昌王非常钦佩玄奘的勇毅,激动地说:“从长安到高昌,碛路艰险,法师独自前来,真是奇迹!”随即吩咐设下斋饭,饭后诵经,在宫侧另设道场,迎玄奘住下,派宦官侍侯。
此时高昌国国力已衰微,国王麹文泰希望玄奘留下来帮助他治理国家。他先把高昌国都城里的高僧有彖法师、国统王法师请来与玄奘相见,劝说玄奘别再西行,就在高昌住下来。
有彖法师是高昌著名的高僧,曾在长安学习,善识法相。国统王法师年逾八十,德高望重。他们遵照高昌王的意旨,与玄奘住在一起,劝说玄奘留在高昌。
玄奘自然不会应允。
玄奘在高昌停留了十余日,便向麹文泰辞行。麹文泰说:“已拜托国统王法师请您留下,不知法师意下如何?”
玄奘答道:“感谢大王美意,但留下实难遵从。”
麹文泰说:“我曾与父王游历大国,见过无数高僧名士,但都无所仰慕。今日见到法师,竟不由自主地身心欢喜,手舞足蹈。弟子打算请法师在此留驻,弟子终身供养,举国之人都让法师弟子,祈愿法师念悯弟子至诚之心,不要再西行。”
玄奘答道:“大王的厚意,岂是贫僧寡德所能担当。但贫僧此行不是为了供养而来,是为了求真经,解疑惑,了解未闻的佛法要旨,要让大乘佛法的甘露也能尽传于东土,岂可半途而分!请大王收回心意,不要以供养为念。”
高昌王不死心,试图硬来。他说:“弟子仰慕法师,必定留下法师供养。葱岭可转,此意不可移。”
玄奘反复申明,西行只为求法,法尚未得,不可中止。且大王广修福业,不仅为百姓仰赖,也是佛教的依靠,理应弘扬佛法,怎能阻碍求法。
高昌王回答:“弟子不敢阻碍佛法,只因国内无导师,所以要委屈法师留下来引导。”
玄奘依然坚辞不允。高昌王怫然变色,挽袖大声说道:“弟子自有办法处置法师。或者法师留下来,或者遣送法师回大唐,请您认真考虑。”
玄奘伤心哽咽道:“大王只能留下我的骸骨,留不下我的心。”
高昌王不听,强留玄奘,增加供养,每日亲自送饭,手捧食盘呈进。
玄奘被强留违背初衷,别无他法,决心绝食来感化国王。从此端坐,三天不进水浆。麹文泰天天来探望,玄奘只是闭目不语。
到第四日,麹文泰进呈食盘,发现玄奘气息渐绝,深感惭愧。赶紧向玄奘稽首致歉:“任法师西行,但请法师早用斋饭。”玄奘怕其反悔,要他指日为誓。
麹文泰说:“如果必须立誓,请一起到佛前再接因缘。”
高昌王和玄奘一起进入道场礼佛,在母亲张太妃面前与玄奘结为兄弟。发愿:听任法师西行求法,返回时请法师在高昌住三年,接受供养。若法师将来成佛,弟子愿为护法。条件是请玄奘再停留一个月讲授《仁王般若经》,在此期间为法师制作出行所需的各种物件。
玄奘一一应允后,结束绝食,开始进食。
第二天,高昌王另设大帐请玄奘开讲。大帐可座300人。自太妃以下僧众大臣按班次列座听讲。每次开讲前,高昌王都亲持香炉迎接,登台时,国王又跪下作台阶让玄奘登座。
一月之后,高昌王剃度了四个沙弥给玄奘作侍从,每人都换了袈裟。又拨出三十匹马,派二十五力役护送。
又制作法服30件,缝制面衣(面罩)、手衣(手套)、靴子、袜子等各种物件,准备黄金100两,银钱三万,绫绢五百匹,供玄奘往返二十年花费。
此时,高昌臣服于西突厥,高昌王室与阿史那氏突厥人有姻亲关系。所以,高昌王准备绫绡五百匹、果味五车献给西突厥叶护可汗,修书致可汗告知玄奘是其御弟,西行去婆罗门求法,请求可汗敕令西域诸国供给法师良马,顺次护送过境。遣殿中侍御史欢信持信随玄奘去可汗驻地。
又修二十四封国书,通报屈支(即龟兹,在今新疆库车一带)等二十四国,每封国书都附丰厚礼物为信物。
玄奘深受感动,写下著名的《启谢高昌王表》。向麹文泰申明:先前的佛经由远来的僧人所译,“音训不通”,又因为它距离佛陀的时代久远,教义理解分歧错乱,导致“纷纭诤论,凡数百年”,再一次表明西行求法的心迹。对国王丰厚馈赠表示感谢,盛赞国王的恩泽情谊“决交河之水”“举葱岭之山”都难以言表,但西行求法的决心不可动摇,“前途既远,不获久停”,辞别之日,必然有凄然伤感之情。
一切准备就绪,玄奘再次踏上西行之路。出发那天,高昌王麹文泰、高昌国僧侣、大臣及百姓,倾城而出送至城西。
离别之际,高昌王抱着玄奘恸哭失声,僧俗皆悲,伤离之声振动郊原。
王妃与百姓回城后,高昌王与诸高僧骑马一直送出几十里,方依依不舍地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