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逆TXT > 都市小说 > 冉闵谢安王羲之 > 第1058章华夷之辨(三)
第1058章华夷之辨(三)
过了彭城,就进入了华北平原,华北平原就是黄淮海平原,这里是中国东部最大的平原,也是最重要的产粮区。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河湖众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自古即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平原人口和耕地面积约占中国五分之一。
当然,在周朝的时候,华北平原东部其实已经属于东夷和淮夷的统治范围了。在华北平原上生活了大大小小数十个部落,已经融合成了华夏民族。美洲代表团出了彭城一路沿着通济渠。进入梁郡境内。
在后世一直认为是隋朝杨广直接修通了京杭大运河,事实上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京杭大运河是一个历代工程,各个朝代都开始修建,直到杨广时期这才算是真正联通起来。作为京杭大运河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通济渠,而通济渠的前身就是汴河,而汴河的前身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沟。鸿沟是战国时期陆续开凿成功的,是当时中原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这条长达一千余公里的古代运河,到杨广时期事实上已经流淌了一千多年。站在通济渠运河的车轮船上,看着两岸一望无际的麦田,美洲代表团已经被震撼得说不出话来。
要说美洲物种资源确实非常丰富,无论是后世我们熟知番薯、豆薯、马铃薯、木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菜豆、利马豆、西洋苹果、菠萝、番荔枝、番石榴、油梨、腰果、可可、西洋参、番木瓜、陆地棉、烟草等近三十种植物流传到了中国。可以说这是大自然对美洲的馈赠。但是身为美洲人拥有无数高产的农作物,却因为没有成熟的种植方式,低产低收,甚至出现无数饥荒,这不是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不过明末穿越小说都会把什么土豆、玉米作为万金油,可以解决明朝的饥荒问题。事实上这也是一种理想的想法。
自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引发了欧洲人对这块所谓“新大陆”的注意。在美洲成功殖民后,美洲农作物先开始移植到了欧洲,然后又传到了中国。不过最开始的时候,无论是土豆、还是玉米,产量并不高,等到后世那种土豆亩万上万斤的时候,这是经过十数代人辛苦培育的结果。从这些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到成为中国主流农产品的时候,这个时间是历经了近三百年的时间。
美洲人的种植技术更加落后,几乎和南洋土著一样的种植方式,反正土豆和玉米的生长周期都非常短,再加上中美洲气候湿润、天气温暖,他们在大部分的时候,还是可以完成自足的。当美洲人的粮食不够吃的时候,美洲人就会以自己的方式减少人口。这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非常野蛮而又血腥的“血祭”,一场血祭少的时候会杀掉几千人,多的时候就是数万人,这样以来,千百年来,美洲人口始终控制在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结果美洲人就慢慢从世界的民族之林中消失了。
其实要说像西方殖民者的这种民族屠杀,中国也历经数次,无论是五胡乱华(据统计被屠杀近两千万人口)蒙古帝国的兴起,这次屠杀空前绝后,已载入世界吉尼斯记录。估计中国直接死于屠杀的有六千七百多万。连同中亚西亚和东欧共死亡约两亿人。如果当时汉人的人口仍是三四千万,估计汉人当时也被杀绝了。不过那个时候汉人人口已经超过亿万,杀了一大半,仍没有亡族灭种。至于满清入关,那种屠杀则更加发指,不过因为汉人那庞大的人口基数,不可能像其他小部落和民族一样,直接被杀光灭净。
五月的麦子已经开始抽穗授粉,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诱人的甜蜜气息。魏国农业已经拥有了相当超前的技术,首先是在病虫害的防治方面。原来历史上中国一直缺乏对于菌类和蚜虫的防治手段,只能靠天收成。不过在冉明重点扶持农业科技发展时,魏国道教炼丹术士,就配置了多达三十余种化学农药,这样的农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病虫害对麦子的伤害,也可以降低麦子减产。此时正是麦子全蚀病第三个高发期,全蚀病是小麦上的毁灭性病害,引起植株成簇或大片枯死,降低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轻者会减产两成,重者会减产过半,甚至绝收。
这些农民眼看着丰收在既,但是麦子的全蚀病也有越来越重的趋势。无数负责农业的官员和技术人员进入乡间田地中,针对各区病发程度不度,帮助农民进行调配农药,处置害虫。
有人喷洒农药,有的人则是利用抽穗期,给缺水的麦田灌溉。在更远的地方,一群群的人正在河边安置巨大的水车,有官吏骑着马四处巡视,来往不绝的马车,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让美洲代表团为之汗颜。
美洲那些城邦何时拥有过如此繁忙的躬耕情景?这些美洲代表心思各异?玉米是美洲人的主食,事实上玉米的口感并不好,偶尔吃一次倒不错,让你天天吃,对胃剖功能将是一种非常大的负担。其实麦子也是一样,以往的时候,麦子不是用来磨成粉蒸馒头和做面条的,而是直接放进锅加水煮,最后煮成麦粥,味道的话,可以自行脑补。
不过此时魏国却抛弃了做麦粥的生活习惯,原来人们不是不知道麿成面粉口感好,容易消化,只是他们的粮食太少,舍不得浪费那些麦麸。现在随着魏国粮食收入的增加,人均拥有可支配的粮食增多,人们也开始改变生活习惯了。麦粥已经完全退出了百姓的生活中,一些河流落差大的地方,就建立了巨大的水力石磨,用来磨面粉。精粉用来吃,而麦麸则用来养牲畜。反正勤劳的汉人是不会浪费一粒粮食的。
随着魏国粮食产量(有很大一部分粮食都是劫掠而来)增加,从而引起魏国养殖业的兴起,普通一个村子,哪里都是猪减遍地跑,鸡鸭吱吱叫,这些家畜和家禽的养殖,一部分会被卖掉换钱,一部分也会进入百姓的口腹之中。
此时羽蛇神大祭司已经被魏国通济渠沿岸出现的各种器械给迷住了,这些散发着古老东方智慧的器具,不但简单,而且实用。
对于美洲代表团表现出来的消息,都会通过皇家特卫的消息渠道第一时间送进冉明的案前,冉明经过这些美洲代表团的表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其实美洲代表团受到华夏文明的影响非常小,如果不是他们的智力退化了,那么就是殷商遗民遭遇了不测。不过这并不是冉明关心的问题。
政治这个东西,就像是尿壶,需要的时候,它必须出现的需要的地方,不需要的时候,可以扔掉,丢弃。从内心里来讲,冉明也不想把美洲人拉进华夏这个民族的大家庭中,不过为了统治的需要,这个情感,必须抛弃。
有道是帝王无情,不是帝王没有情感,而是因为,有了情感,就会有太多牵绊,有了这些牵绊,就无法去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意图。秦始皇为了统一,焚烧了六国文字典籍,把不属于秦朝的任何文字记录都焚毁了,对于历史传承来说,这样做是非常严重的错误,但是对于一个帝王来说,这么做就是最符合秦国利益的事情。如果秦始皇没有铁石心肠,恐怕中国到现在还像印度一样,拥有一百八十多个民族,拥有二百多种语言以及一百多种文字,万千信仰,整个国家就是一盘散沙。
中原历史上,无论是秦始皇,是唐太宗,都是绝情之人。只有无情他们才开创了创世的伟业。冉明摇摇头试着将他脑袋中的各种情感抛出脑外。
此时夜已经深了,太武殿中却灯火通明,人影交绰,冉明举行了内阁扩大会议,不仅内阁成员全体参加,就连在邺城五品以上的官员,也都参加了。整个太武殿内站立了不下千人。文武百官,其实只是一个非常笼统的说法,事实上一个国家,文武官员绝对不止这个数字,哪怕是偏居一隅之地的小国,也会拥有百成上千的官员。
魏国虽然采取州、郡、县三级分立,事实上州刺史就是州长,别驾是长史(相当于现在的书亡),治中则是副州长,除了刺史、别驾、治中这三省州级官员(州部级官员正三品或从三品)还有十二名各职司从事(相当于现在的各省厅厅长。)以兖州为例,整个兖州就拥有一名正三品州刺史、两名从三品治中、别驾,二十名正四品从事,七名正四品太守,二十一名从四品官员,五十六名县令(品级由辖县人口和经济决定,由从八品至正五品不等)。一州之内将有二百多名近三百名有品阶的官员。魏国仅地方官员就多达近万人。至于无品相当于后世科级、股级官员,足足数万人。
在邺城的官员虽然没有后世京官那么庞大,事实上官员数量也不少。
这些官员低眉顺眼,无人交头接耳的交谈。此时冉明坐在龙椅上突然大声说道:“日前,有人向朕提出华夷之辨,朕倒想听听诸位的看法,何谓华夏,何谓汉?”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无论在场的高官还是显贵,都能回答得上来。在这个朝代当官,首先要讲究官员的素质,这个素质自然是学识之类。对于冉明这个问题,都可以回答得上来。当然当官的人都有一颗七窍玲珑之心,他们即使不用脑袋,用膝盖想也知道冉明肯定不会不知道华夏的来历,至于“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这样字意上的解释,没有必要说出来,冉明需要的肯定不是这样的答案,说不出新意符合圣意的回答,不如不答。
整个太武殿哑雀无声,剩下的只是大臣们粗重的呼吸声。当初辩驳王简的华夷之辨已经在魏国传开,各种观点都已经开始出现,甚至有些人为了迎合王简,开始为王简造势。提出文化之论华夏。
无人回答冉明的问题,冉明就开始点名道:“圣衍公孔抚何在!”
“臣在!”孔抚只得硬着头皮出列道:“据《春秋左传正义》有云,“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因我们族起华山和夏水之间,故称华夏!”
“很好!很好!”冉明道:“圣衍公所言,诸位可认同?”
“臣等附议!”虽然猜测不到冉明的圣意,不过一些大臣却开始出声符合着孔抚,不过对于内阁诸臣还有各部堂尚书,则垂首不语。
冉明指着自己的胳膊道:“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身上流着炎帝和黄帝的血脉,您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王简适时的出列道:“请陛下示下!”
冉明道:“匈奴族在冒顿单于之前,北方的草原上西有月氏、南有楼烦、白羊王,北有丁零、浑庾,东有东胡,但是冒顿单于统一了草原,草原上诸部皆称匈奴,为何他们那些部落丢了祖宗,承认自己就是匈奴人?其实道理也很简单,那就是成为匈奴人有好处,他们可以随时侵入汉朝边境,勒索财物,劫掠妇女奴隶。可是如今呢?匈奴何在?匈奴先被汉武帝两征漠北,打得元气大伤。后来在东汉大军的持续打击下,分裂为南北两部。后来五胡乱华,匈奴率先称帝建国,奴役中原。在先帝时,我大魏起兵抗胡,与匈奴前后五次大败,皆全胜匈奴,从此草原诸部无人敢自称匈奴名。所以今天匈奴族成了历史。其实我们华夏族经历匈奴一族的兴衰一样。当年黄帝与炎帝为争夺中原盟主发生了阪泉之战,炎帝落败,被并入黄帝部落,随即与九黎族蚩尤在逐鹿大战,从而形成了如今的华夏。而秦亡汉兴之后,我们华夏民族皆自称汉人。无论是禹治九州,还是秦置三十六郡同,再或者东汉十三刺史部皆是汉人吗?其实不然,在秦朝的时候,除天下七国之外,尚有百越、东夷,且兰、巴、蜀等诸部族,因为汉朝强大,所以他们也接受汉朝的礼法,读写汉朝的文字,到了后来,便也祭祀汉人的祖宗,最终,放眼四海,人人皆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