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逆TXT > 都市小说 > 冉闵谢安王羲之 > 第1056章华夷之辨(一)
第1056章华夷之辨(一)
王丁不仅带着美洲特产的农作物回来了,还把阿兹特克、殷福布、科拉特潘等三十九部代表共一百八十三人平安的带到了魏国。这次探险最大的收获并不是那些高产的土豆、红薯、玉米种子,也不是美洲三十九部的臣服,而是王丁意外发现了太平洋中的洋流,可以顺着这条洋流直达本州外海,这是一条非常安全通向美洲的航线。
王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九生死一生,损失了三四百号熟练的水手和大量的货物,利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抵达美洲。可是回来的时候,由于发现了这条可以节力的洋流,王丁仅仅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就抵达到了魏国。如果不是在东太平洋盆地中浪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恐怕这个航行时间会更加缩短。
当王丁在朐县港口登陆的时候,王丁也被朐县的繁荣给吓倒了。如果王丁知道朐县就是后世大名大名鼎鼎的连云港时,或许就不会奇怪了。今天人们听起朐县这个名字会非常陌生,事实上这是中国一个古县名,秦朝设置,隶属秦朝三十六郡之东海郡(郡治郯城)。虽然历代朐县隶属多有变迁,但是朐县却是远近闻名的穷苦县城。整个县城人口不足一千户,属于下县。在南**时期,朐县的归属也多次变迁,先归匈奴汉国,后归后赵,然后被冉魏徐州刺史周成携全州投降了晋朝。
“孟兄,这里真是是朐县吗?”王丁非常不自然的问道。朐县临海,王丁从前也曾在朐县港口作过短暂的停留,补充淡水。朐县给王丁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朐县县城还是西晋权臣,八王之乱的参与者东海王司马越时期所修。毕竟东海国是司马越的封地,所以朐县曾在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司马越在八王之乱中获胜,把晋怀帝司马炽掌握成傀儡。权倾天下的司马越怀疑朝臣背叛自己,就带着怀帝司马炽把国都从洛阳迁到了鄄城(今山东鄄城)。司马越征调三千民夫,兴修了朐县县城。当时县城城墙高三丈三尺,宽一丈六尺,周十六里又九十三步。
然而朐县的命运就像西晋王朝的兴衰一样,历经了西晋覆亡,匈奴汉国兴起,后赵兴起,哪怕到了魏国重新掌握朐县,整个县城也因民夫匮乏,并没有大肆修建。这样的城墙历经三次战火毁坏,加上六十多年风吹雨淋,惜日曾高达三丈三尺的城墙,仅剩一丈有余,而且多处坍塌,别说防御敌人进攻了,就连野兽都防不住。
此时给王丁最大的震撼的是是朐县的港口,此时用钢筋水泥浇铸的港口,人山人海,仅仅忙活在港口的各类工匠就多达三四万人。如果加上商贾和士绅,恐怕朐县人口早已突破了十万大关,短短不到两年的时候,朐县人口居然增加了二十余倍。更加震撼的还是朐县港口,原本只能依靠万石以下的船只,此时港口内仅飞剪船就多达百艘之多,加上其他小型舰船则不计其数,远远望去,帆影重叠,几乎没有尽头。
好不容易登上码头,沿着笔直的水泥公路向县城行去。就连王丁都被震撼到了,更别提随行的美洲土著代表了。尽管这一百八十三名代表,都是美洲三十九部中见识最多,掌握知识最多的人,可是他们视野毕竟有限。看到第一个天国港口,被震撼得连嘴巴都没有合拢过。
不过长达三个多月的航行,叶无忌最大的功劳就是把汉语教会了这些美洲代表们。哪怕最笨的土著代表也学会了简单的几个词语,比如吃饭喝水,你好之类的。叶无忌为了教会这些土著汉语,可是煞费苦心。不用汉语说话,饭不给吃,水也不给喝,在这样的环境下,美洲土著代表的汉语水平简直就是突飞猛进。
殷福布族的首领赫斯特。科看着水泥路面,立即不顾随行人员的劝告,马上蹲下身子,用王丁送给他的匕首在水泥地上刻起来。“太不渴思鱼了!”
殷福布族虽然自称是殷商后裔,事实上他们的语言和汉语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其实就连汉语历尽千年沧桑,无论字形还是字意以及读音都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
阿兹特克帝国的羽蛇神大祭司嘟囔着:“这么庞大的石料,不用来建造神庙,用来铺路,实在是太浪费了!”
在羽蛇神大祭司的眼中,一切宝贵的材料都应该用来建造神庙,而不是用于生产生活,恐怕这是所有神职人员的共同心态和价值观了。
阿兹特克帝国的羽蛇神大祭司从接触汉语开始,只用了短短半年多的时间就基本学会了说汉语,只是他不认识汉字而已。光听其说话,观其形态,还以为这是哪里的一个农夫呢。没有办法,阿兹特克帝国气候湿润,天气炎热,所有人的皮肤颜色比中原汉人略黑,不过这种细微上的差异,在魏国地域上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一行人在军队的护卫下进入了朐县县城,王丁不仅没有看到城墙,甚至连老县城的痕迹都不见了,到处都是钢筋水泥建筑,如果刻意忽视街道上并没有的电线杆,恐怕还以为进入了一个后世江南小镇呢。华夏传统建筑其实是以木质为主,然而魏国此时把宝贵的木材都用来建造船只或铺设铁路,制造家具,冉明又严令各级官府不得私自滥砍森林,魏国所有的木村都是进口。哪怕在海外最不值钱的木材,光庞大的运输就已经非常吓人了。所以慢慢的魏国已经把原来的习惯和传统给改掉了。
用来钢筋水泥建造房屋好处是非常易见,首先是坚固耐用,木质房屋每年维护费用就不低,特别是顶梁柱和支撑结构,都需要用大量的药品防虫蛀蚁啃,而且防寒效果却非常差。更加危险的是,容易发现火灾。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让全城陷入火海。可是钢筋水泥建筑就根本没有这个担心的必要。
中国最称为吃货帝国,最拿得出手的东西不是飞机大炮,而是各类美食,等美洲代表团成员进入朐县之后,魏国朝廷出面招待了美洲代表团员。尽管冉明在招待方面显得非常吝啬,明文禁止铺张浪费,所以朝廷招呼美洲代表团仍是魏国十数年不变的招牌菜四菜一汤。这些美洲代表们根本就没有见过世面,在大海上他们吃着探险队吃得要吐的罐头,就感觉这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了,可是当他们吃着红烧肉、糖醋鱼和清炒木耳时,恨不得把舌头吞进肚子里。
一夜休息,王丁和美洲代表团们就开始分开了,没有办法。王丁携带的土豆、红薯种子已经开始发芽了。王丁肯定不能再陪着美洲代表们在魏国沿途看风景,他需要跟随皇家特卫一起前往邺城述职。
五月的气候一天天的变得炎热,田地里的庄稼都努力的在这段时间内疯长,更有不少鸟类栖息的林间。明媚的阳光照在人身上,让人禁不住感到有些慵懒,甚至想要躺下来好好的睡一觉。冉明却没有任何睡意,探险美洲说实话,其实是冉明死马当作活马医的一个闲棋。魏国如今人口太少,领土又足够大,哪怕没有美洲的高产农作物种子,魏国仍然可以开创百年盛世。
其实冉明自己也没有多少把握王丁可以平安抵达美洲,能够完成自己交给他的任务。毕竟在这个时代,远洋航海就意味着风险,哪怕魏国已经成熟的航线上,每年出的航海事故也不在少数,至少都会有成百上千的人葬身大海。但是海洋可以获得的财富已经迷惑了人们的理智,哪怕是成百上千的人死亡,哪怕是暴风雨随时随时都可以让他们遭受灭顶之灾,但是面对巨大的海外殖民收益,魏国商人和平民仍如飞蛾投火一般,前赴后继,死而后已。
王丁到来的消息同样在魏国朝廷中掀起渲染**。魏国如此发展的瓶颈已经非常凸现出现了,而且变得越来越尖锐,那就是魏国人口太少,而各项发展都离不开人口。尽管魏国已经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萌芽,但是事实上哪怕到了第三次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始终无法代替人类。朝廷**不止一次提出增加创新技术奖励,甚至把专项奖金提高到了四千万钱。这可不是一笔收入,而是每年的收入,也就是意味着仅仅依靠发明创造,就可以过上魏国国公的富裕生活。
魏国的科技越来越发达,需要的钢铁机构也越来越多,对于钢铁加工的刀具就非常迫切。魏国北海郡三级匠师王吉安就发明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燕尾槽铣刀,熟练机床操作的朋友应该清楚,燕尾槽铣刀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当这个机器被发明出来之后,就被立为国家级科技奖。王吉安被奖励邺城十亩五进大宅一座,而且每年拥有四千万钱的收入,哪怕什么不用做,就可以混吃等死。
当然,这只是魏国科技发展中的一个缩影。仅仅黄帝纪元四七九八年,魏国朝廷发放了科技进步奖励就多达财政支出的一成半,相当于教育支出的三分之一。当然这些创新发明给魏国带来的经济效益更加可观。
但是这些科技只能缓解魏国人力资源的匮乏,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过此时对于魏国来说雪中送炭的是,王丁找到了殷商十万大军二十五部的后裔,这些后裔数量足足多达四五百万人口。这些人口中适龄劳力却多达一百五六十万人。美洲虽然物产丰富,人均寿命非常低,平均人均不足三十五岁,所以壮年人群却非常多。
只是冉明想得太理所当然了,如果只是吸纳一个人或者数十上百人入魏国国籍,或许不会引起公愤。但是冉明想要将四五百万人口纳入魏国,朝廷里的大臣们就不干了。
不过,王简作为首相,是坚决站在冉明这一边的。他非常理解和领会了冉明的意思,但是这个思路刚刚抛出来,就让朝廷炸开了锅。对于冉明的离经叛道行为,这些朝廷的大臣事实上已经绝望了,无论冉明如何胡作非为,他们管不了,也无法改变冉明的意思,只能期待将来帝国的接班人。反正皇帝也是人,也会生老病死,只有将来魏国新皇或许可以把冉明的错误改正过来。
引纳美洲土著入魏国,这已经牵扯到了魏国的根本,华夏的原则底线,华夷之辨。朝廷里的**或是御史、言官,哪怕是国史馆或宏文馆中的学士,也出来刷刷存在感,他们出口成章,引经据典,争论不休。
冉明也被吵得头大。
“夷”原是华夏族族对非华夏族民族的统称,这个“夷”意是广义上的“夷”,从《禹贡》,《诗经》,〈淮南子〉等文献中可以看出只要是不同于华夏族的民族,不管是在什么方位都统统以“夷”来称呼,如《尚书.大禹谟》:“无殆无荒,四夷来王。”《淮南子.愿道训》:“禹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钠服。”《毛诗正义》:“幽王时,四夷交侵,中国皆叛。”这些“夷”均带有“四”字,则“夷”者是四方非华夏族的统称。
好吧,在古代中国人眼中,其实可以这样认为,除了华夏人,其他人都是夷,都是野蛮未开化的野蛮人。而野蛮人从汉字甲骨文中的字形上解释,夷,平也,从大,从弓。我们可以用这样一种方法解释,那就是在古代华夏先民,对于夷,都是驱逐和攻击,从精神上征服,从肉体上消灭。
华夏民族的征服之策就是存地不留人。非常不可思议吧,先古时期的华夏事实上就是中原一隅之地,而原本生活在中原周边的都是夷,这些夷哪里去了,其实不是被融合进了华夏民族中,就是被消灭了。非常不可思议吧?真以为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充话费送的?
首相王简的观点非常明确,那就是吸纳殷商遗民,可以增加魏国人口,入华夏则华夏。只是他这个观点刚刚抛出来,就被一群大儒喷了一头涂抹。
或许熟练古典文学的人会说,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吗?为何儒家会反对孔子所言?事实上呢这个句话所谓是出自《论语八倄》,事实上是后世汉奸五毛党创造出来的,真正的源头已经不可考查了。当然,历史上真正提出夷狄入华夏则华夏这个观点的人,是出生在金国的汉人,投降元朝的许衡,跟孔子一点关系都没有。
王简这位首相在朝廷中是位高权重,可是在那些学者眼中,就是欺世盗名之徒,群起而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