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逆TXT > 都市小说 > 冉闵谢安王羲之 > 第874章主考官
第874章主考官
对于魏国第一次全国科举考试,冉明无疑是最慎重的。当然为了增加王猛的政治声望,冉明特别命王猛为这次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不过这个时候和明宋并不一样,没有什么座师之说。
“臣,何德何能!”王猛听到这个消息极为惶恐,王猛道:“陛下,这次科举主考官怎么也要仕林领袖或名扬天下的大儒担任主考官,臣……再说也没有经验啊!”
冉明道:“其实主考官不难,只需要做到两点既可。”
“请陛下示下!”王猛忐忑的道。
“既公平,公正!”冉明道:“公平公正说出来容易,可是要做到恐怕非常难,为了可以在这次科举考试中获得头彩,那些人都非常不安份,魏国有资格成为主考官只要能排得上号的,几乎都收钱收得手软。”
王猛这下倒没有反驳,在冉明心腹嫡系中最有机会成为主考官的就是李贤了,王猛自己也知道论实务干才,李贤三个也赶不上自己。可是要说写诗词歌赋或写文章,李贤一个可以顶十个王猛。但是偏偏冉明命自己成为主考官。
冉明当然清楚王猛不像出身陇右李氏的李贤,李贤牵扯到了太多,哪怕他想公正公平,因为家中叔伯长辈硬压下来,他不从就是不孝,从了就是不忠。此时李贤真正体味到了什么叫忠孝难两全。
改革这件事情要循环渐进,急功冒进,那就是新朝王莽隋朝杨广了。事实上后世很多人看了历史,都在猜测王莽和杨广会不会是穿越人士。不论这个观点是不是正确的,至少王莽和杨广二人都是天纵奇才。
但是二人已经失败了,冉明不想重蹈覆辙。冉明一直非常清楚自己对未来的定位,这就是将魏国打造成一个工商业为主的国家,利用工商业庞大的利益趋使士族豪门改变兼并土地的习惯。在后世人们提出中国,总会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在这个说法中,地大物博是站不住脚的,全球各种资源中也仅稀土这一项算是占据了绝对的垄断资源。其他都是自我粉饰。冉明现在就是利用魏国开始领先世界的科技力量和庞大的人力资源,为后世子孙,尽可能的获得可利用的资源。
作为一个后世**,更是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的掌门人,冉明在后世其实也涉足资源矿业,只是由于没有后台背景,能拿下的资源份额太小,而且都是别人吃剩下的。为了获得资源,获得财富,冉明对世界各地的资源分布和矿脉都有一定的资料积累。虽然冉明不是采矿方面的专家,但是大致方向还是知道的。
要建立这么一个工商业强国,光依靠儒家固有的理念,显然是不够的。纳百家进入朝廷,其实也是制造一群儒家敌人,迫使儒家不断的进步。但是在这个时代,儒家还是占据着绝对的文化传承。
所以在第一届科举考试中,经史方面的知识仍占据主要地位,科举考试采取百分制,经史文章就占了一半,像农垦、匠造、贸易、财务、庶务则各占十分。不过,这六个方面其实都包括非常广泛的东西,经史文章自然不用说了,儒家经典要靠,历代史料也要考,当然这并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理解和变通。
就连《墨经》也会多少考上几题,至于农垦,和匠造,则不能从字面意思去理解了,农垦在冉明的定义中,农垦自然包括农事和垦荒,其实就是官府,也是传统的官府职能,像督导百姓勤于农事,兴修水利,百姓的婚丧嫁娶,维护治安、教化百姓等等。这方面的知识,其实是基层吏员最擅长的东西,往往大多数郡官主官都不懂这些知识。
光读四书五经读傻了的士子,当上了官也管理不好地方,基层吏员欺上瞒下,主官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这样的士子充任官员,只会有两个下场,要么与贪腐吏员同流合污,要么当一个被架空的糊涂官。
这个科举当然不是让每一个考生都像基层干吏一样样样精通,而是至少要知道一个大概,五谷不分,四时不明,光会圣义立言立德立声的道理,这其实是管理不了国家的。当然除了农垦,像匠造,匠造就是了解生产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千万不要脑袋一热,为了维护农事,把各地的工坊强制性关停,地方官员在必要的时候要组织百姓青壮人力资源,支持各地的工厂,其一可繁荣经济,其二是可增加农民的收入。匠造管理和儒家的理念是有着严重的冲突的,其实法家最擅长这一领域。
秦朝以法治国,所以秦朝的生产能力非常强大,庞大的军械生产能力和各种工具,这让秦朝人力资源得到最大的挖掘。虽然汉武帝在独尊儒术的时候,真正的用意是外儒内法,以儒家的仁慈外衣包装法家的霸道。法家虽然霸道,但是却是治国最有效的方法,诋毁攻击法家的人,其实都是居心不良。如果真正可以做到以法治国,根本就没有**的生存土壤,更不会****横行。
秦朝有贪官吗?事实上是不可能有的,秦法严苛,从商鞅变法以来,已经形成了习惯,官员和百姓都各司其职,上下齐手就会被发现,即使**了大量的钱财,也没有挥霍的机会。但是到了秦朝末期,法治败坏,从而把秦朝从根本上腐蚀掉了。
冉明就是不想久假成真。儒家所谓的祖宗之法不可废,是因为当初开国时期制定的法律,产出了漏洞,让他们有漏洞可钻,如果修法弥补这些漏洞,就让他们这些官员无机可趁,所以他们自然也就不愿意了。然而,冉明所谓的庶务,其实和农垦知识有所重叠,主要是怎么收取赋税,怎么核定田亩,怎么管理百姓等等细务知识,这当然也是每一个官员必备的知识。
如果在冉明重生时进行这类科举考试,冉明恐怕根本招收不到合适的人才。但是随着冉明重工重商,各大商号为了更好的发展商业,工厂,就自发的建立了很多职业学校。
这些学校大部分都不正规,有的甚至连校舍都没有和军队一样,利用放工休息时间,有个别老工匠教授这些职业学校的学生,三字经、千字文这类东西也是学的,不过只是用作启蒙识字,这职业学堂教人识字,这倒是所有职业学堂的本色,除了识字之外,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的东西则是一概不交。在所有职业学堂中,偏偏最多的则是商业学堂,商业学堂教授的知识都是实用的的经商买卖、店铺运营的学问,从伙计待客、账房算账、掌柜管理一直到进货出货等等等等,都会传授,授业的老师也都各大商号经验丰富的商人掌柜。
随着这类学堂的成立,尽管条件和师资力量都非常匮乏,但是却培养了不少人才。这样很多出身贫寒的人都有了这次科举考试的机会。
这次科举考试,冉明早已下过圣旨,无论何籍,无论何地,无论任何出身皆可报名。任何人都不得阻拦考生考试,为了照顾这些贫寒的考生,冉明甚至在报名的时候,让可报考点发放万钱的费用,用来支撑这些考生在科举时间的生活费用。不过,对于士族门阀来说,这万钱他们是看不上眼的,基本上没有人去领这个恩赐,相反贫寒考生倒非常感激冉明的恩赐。
冉明这次科举的真正目的还是推行**制度,这个**制度是后世一个非常好的制度,只是非常好经被歪和尚念坏了。在历朝历代,一个县通常只有三个官员一个县令或县长,一个县丞和一个主薄。而其他像六房主管则是地方豪族子弟充任,几乎都是世袭,这样很容易在盘根错节的关系中,把朝廷命官架空,从而为祸一方。这次通过科举考试,面向全国所有识字的人开放,就是为了充实**。
冉明改革后的县级官府,正式官员则一个县令或县长,两个县丞,六房主管,各房各六个副手,共二十一人。其他役倒是有国家俸禄,但是却不是世袭,由县令招聘,不能胜任则罢免。同时,为避免各级县政府被地方豪强把持,冉明打算采取**异地就职的办法。这样虽然不能完全避免**和**,至少比原来的制度好得太多了。
随着冉明的准备越来越充分,但是科举日期也越来越临近。大量科举考生涌入邺城,让邺城人满为患。
最为可悲的还是那些寒门考生,随着大量考生涌入邺城,邺城大小客栈都早已住满准备一博前程的考生。张方是河间人,世代都是寒民。不过其父张燕灾为雄壮,幸遇后赵将领张豺收为亲卫,累积不少钱财,为此张燕请了一个私塾先生教授张方读书识字。在张豺政变败亡后,张燕也死于乱军中,刚刚读过三年私塾也多少算个文化人的张方便投入中山真定一个商户充当伙计。
如今年过三十七岁还孑然一身,身无积财。这一次他听说了魏国要举行科考就抱着试试的态度前去报名,其实张方倒没有能考中为官的心思,他只是冲着报名后可得一万钱的好处。说是一万钱,其实只是一枚银币。
改圆制度已经进入了魏国的日程,不过要想改钱为圆可不是容易的事情,此时十枚银币,重约七两,如果兑换成铜钱则一万钱约重六十斤,普通人带着都会吃力。而这十枚银币在市面上的信用非常好。而且魏国政府对假钱打击力度非常大,此时的银币真正含银量只有七成,上面有复杂的纹饰,还有魏国一元的字样,非常容易辨认,更为奇特的是为避免有人刮下银圆上的银子,还制作的花边。用手指甲掐住银元,用力一吹,放在耳边可以听到明显的颤音,这个银元其实仿制不易。
按说十枚银币一万钱,可以购买将近十六石粮食,足够一家五口人吃上一年多。可是拿着这十枚银币来到邺城的张方却发现邺城的物价极贵,在河间一个驴肉火烧才两个铜钱,可是邺城却需要十二个,但是份量却比河间小了一半多。
至于住宿则更贵,哪怕是最便宜的脚店一个大通铺一天也需要五十钱,这枚银币路上张方花掉三个,来到邺城两个多月吃住,再加上买些笔墨纸砚和书籍,张方手中早已没有钱了。
距离科举考试还有一天,这天张方被客栈赶了出来,提着简单的行礼,张方舍下脸面向一个卖麻饼的店家要了一块饼,总算挡挡了腹中饥饿。
望着满街道各色小吃,张方艰难的咽了咽口水,大力挥了挥拳头“娘的,老子窝囊了一辈子,等将来发达了不弄几个女人都枉来这世上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