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逆TXT > 都市小说 > 冉闵谢安王羲之 > 第第651章公审(中)
第651章公审(中)
“伯彦,这事你怎么看?”冉明望着一脸纠结的杨晖笑道。
杨晖真是无比为难。这些士绅豪强所作,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可是他也是士族。如果改变立场,站在冉明的立场上,这就是背叛。可是如果纵容他们,杨晖的良心也会愧疚不安。“士绅豪强的问题,是应该想法子解决,可是太子殿下做得是不是太急了?这个事情,晖应该好好想想。”
冉明轻轻的笑了。
杨晖没有办法吗?当然不是没有办法,而是想把这事情拖延下来。太子或许可以犯混,但是皇帝不能在这个事情出错,否则就是对社稷不负责任。
在这操蛋的家国天下,事实上才是真正贪腐的根源。在这人情社会,谁会没有个三朋四友,也有什么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当亲戚朋友找上门,求你网开一面,或者给点发财的门路。这是一个左右为难的选择题。答应就是违犯国法,不答应,风言风语就会传出来,什么背宗忘族,忘恩负义的话。特别是宗亲长辈,你敢不听,那就是不孝。一个不孝的人,就是德行差,就不配为官。这根本就是一个无解难题。不是没有官员没有德行操守,而是因为大环境所致。
宋朝**非常多,但是还有廉洁的官员,那是因为宋朝的**福利待遇非常好。纵然如此,那还是有很多贪官。为什么呢?就是失势时会被清算啊,就连苏东坡到了晚年也清苦贫困,有病都没有钱医治,最终客死他乡。
造成这个情况原因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保障。当官的时候固然可以风光无限,可是一旦丢官,那就是非常凄惨。当清官像苏东坡一样固然可以留名,但是却后果却让人难以接受,不仅自己衣食都着落,还要连累子孙受累。再有就是人性的劣根了,由浅入奢易,由奢入浅难。
吃习惯了山珍海味,再让粗茶淡饭,谁能吃得下去?别人不说,八零后也有不少是从苦日子里走过来的,那个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吃上白面馒头。可以温饱也有十几年的时间,可现在没菜,根本吃不下去。综合各种原因,也就造成了贪官视死如归,屡禁不绝的原因。冉明知道即使再怎么**,也无法从根本上杜绝贪官。
无法杜绝,还是因为制度问题。只有加强监督制度,这才能杜绝**。但是无论古代的御史、言官,还是后世的纪检干部,都不能避免**的真正原因是他们也是官。让官员监督官员,就好比左手监督右手,能够起到监督作用那才是怪事。
冉明根本没有想过要把**治绝,那样根本不现实。但是至少要维持着国家的正常运转。
因为郑议的带人逼宫,倒打一耙,这让冉明怒而施以雷霆重手。随着顽固抗税的河洛士绅被一一抓捕归案。冉明也下了一道命令。
去岁河洛大水,皇帝陛下痛心百姓生活困苦,免税河洛诸郡县。然,一些士绅不仅没有起到教化百姓,安定一方的责任,反而为祸一方,大灾之年,非但不响应陛下免税之令减租,反而横征暴敛,激起民怨无数。故以大魏江山为念,特通告河洛十二郡九十七城,半个月公审土豪劣绅。
这个通告一下,天下震动。不少官员都去皇宫跪求冉闵,求冉闵责令太子收回成命。冉闵早被这帮士绅豪强弄得火起,耐心几乎耗尽,根本不予理睬。这样在邺城闹腾了七八天,眼见冉闵如同王八吃秤砣——铁了心,就渐渐没有了动静。
想要辞官逼宫,对于太平天子倒还可以,但是对于开国皇帝却没有什么效果了。因为每一个开国皇帝人家都有一大帮勋贵,特别是寒门和庶族地主出身的勋贵。他们现在还不是真正的士绅,要想富贵,只能跟着皇帝走到一起。这也是为何历朝开国之初矛盾不激烈的真正原因。就像明朝,皇帝原本拥有一帮勋贵跟文官制衡。可是偏偏土木堡之变时,五十万明军,连同举国勋贵,全部丧失。这是一个非常明显转折,皇帝没有依靠了,只能依靠宦官。
现在冉闵有依靠啊,那些数十万军队都是他的底气。仅仅出动一个步军第六营,河洛士绅豪都不敢乱动,哪怕是冉明疯狂的抓人,他们也不敢举旗造反。谁都清楚,东面有石越、西面有谢艾,南边有张温,他们就算想投靠晋国,也是有心无力。
要说冉明强横抓人,其实也是一个坑。如果当地士绅豪强不动,就凭丰乐书院的那些学生,一百四十七名谒者中大夫,肯定也查不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有人或许会问为什么?这很简单,因为恐惧。每一个士绅豪强在当地当土皇帝都是至少数十年的时间了,平时积威太甚。指望家中奴仆或是身受其害的百姓出面当证人,谁敢啊。他们害怕被报复,也别不信。一个官二代哪怕在大庭广众之下打了一个草根,保证找不到愿意出面当证人的人。
但是现在却不一样,这些士绅豪强都被抓了,不仅他们的家主,就连家族中的管事、嫡子、庶子,全部一网打尽。在众人眼中,这些豪强和士绅,只怕是真的完了。这个年头,唯一能治住士绅的,也只有皇家了。在有人刻意引导之下,他们身受其害的人开始想着报复,也有一些庶族大地主想要取而代之,所以那些不易找到的证据,根本不找,全部自动出现了。
毕竟让人雪中送炭太难,可是落井下石则太容易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侵税士绅豪强都被抓捕归案,那些饱受压迫的百姓或是帮凶走狗都开始转为污点证人。冉明并没有把他们的路堵死,也给了他们选择。要么跟着他们的主子,一起灭亡。要么坦白从宽,从轻发落。
有一句话说,不是太过忠诚,而是背叛的筹码不够。眼见主子要倒了,没有几个人愿意跟着他们陪葬。
岁月在王猛额头上留下一些印迹,因为操劳,苍老非常明显。冉明拒绝了张温的安排,执意住进了洛阳城内的一个冉明名下的宅子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冉明地位的升高,粘杆处这个情报组织在对外的职能在渐渐减弱,转而向国内转移。但是职能上,却又慢慢发生了变化,转而以工商情报为主。慢慢就会演变一个类似于后世的经济调查局的机构。
“太子殿下,以“天聋地哑”给的情报,粘杆处也去大致复查了一下。啧啧……这帮土豪劣绅倒够可以的,居然征上来十三万石粮食。”王猛的声音里多少有点讥讽的意意。
十三万石粮食,按照河洛地区十年以来的粮食产量,这个数量并不算高。只不过四成多一点。可是偏偏这是在河洛受水灾严重的一年,整个河洛地区,粮食产量刚刚满二十万石。本来粮食缺口只有八十万石左右,这么一折腾,没有一百万石粮食,别想赈济河洛之灾。
冉明道:“本宫只是好奇,这个河洛豪强和士绅难道真不知道死字是怎么写的,还敢这么做?”
王猛脸上露出一个不自然的神情:“自古以来,有一个潜规则,叫做法不责众。河洛地区九十七城,近九成的官员都涉及了**问题,如果清查,河洛地区,将无官可留,出现这么大的官员空缺,即使朝廷也没有办法调来这么多官员。”
冉明似笑非笑的道:“那他们就太天真了,丰乐书院一百四十七谒者中大夫,填补这些空缺也绰绰有余,他们即然不想当大魏的官,那就不用当了。这个天下,想当官的人太多了,景略你相不相信,就算是别杀空河洛九十七城,就算杀空天下所有的贪官,可以马上就会有无数人哭着喊着要当官儿。”
洛阳城官员全部被半强迫的押到了行宫正前门的广场上,这个庞大的广场上,此时是一层又一层围观的百姓,冉明身后那是一堆坐立不安的官员。在一大清早,就会洛阳衙役和捕快敲锣打鼓,满城喊话“今日太子殿下行宫广场审案,恭请满城父老乡亲监督。”
事实上在七八天前,整个河洛地区只要是有头有脸的宗族族老,年缴税可以达到千万钱的商贾,有名有姓的士绅、还有豪强,庶族地主,当然还有一些六旬老者。考虑了人太多,这个时代又没有什么扩音设备,所以在广场上就用煮熟的土,夯出了一个半人高的半圆土台,圆台周围,是八堆回音壁,在安静的情况下,即使稍微高一点的声音就能传达到每个人的耳中。
在若大的广场上,但是人则更多,聚集在一起的人们,口口低声交谈,不知道冉明所谓的公审是什么意思。
首先出来的,自然是冉明了。冉明不着朝服,也没有穿着深衣礼服,而是一身甲胄,一脸英气。
冉明往人前一站,所有人都跪了下来,高呼参见太子殿下。冉明拱手一圈,众人纷纷起身。
冉明道:“大家都来了,本宫先说两句,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前段时间,本宫缉拿了河洛数十士绅豪强,以及麾下爪牙共千余人。不是本宫恃强凌弱,也不是有意破坏国家法度,而是出来之时,本宫身上带着皇命。农业是国家民生命脉,也是大魏永远不会更改的国策,任何人敢于破坏,都可以以法查办。不管是王子,还是庶民,犯了法,都要受到制裁。笼子里的士绅、豪强大家或许都认识,不管认识或不认识,暂时不先再介绍了。”
冉明顿了一顿,然后大声道:“今天这个案子和以往审理的并不一样,不一样在哪呢,首先是两个字,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事大家都明白。另外就是公平。今天本宫只出示证据,最后他们有没有罪呢,不是本宫来定,也不是洛州刺史来而定,而是让今天来听审的百姓,各位有德士绅,有为商贾,还有士子给出一个结论,他们这些人,有没有罪,这个罪应该如何定。这里头的区别,大家可都听清楚了?”
PS:最近更新慢,再次说一下对不起。不过有句话不得不提一句。大半年在**打工,好不容易回来一个月,怎么也走走亲戚,陪陪老婆孩子,朋友们聚一下。结果,大家非常抱怨。其实我也难,我不是孤家寡人,也不是铁石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