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逆TXT > 玄幻小说 > 瓦房之上 > 创作手记:八零后的我们,站在瓦房之上
    一、我们,八零后这一群人

    我在中科院上课时,和旁边的一个同学聊天,说起我写,我说,我就是要写八零后这一代人,尤其是八零年到八五年之间生的这拨人的生活和成长。她猛点头,极为认同。我们都是这一代人,但我们都觉得自己这一代人似乎存在感不是很强。

    看看那些电视剧就知道,轮番播放的,都是对六零后七零后的生活写照,要么就是九零后甚至是零零后的生活反应,单单少了我们八零后,至少,时代标识好像不如那两头的人的明显。

    但其实,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很值得去看,也很值得去反思审视的。

    我们这一批人正站在各项改革的交叉口,我们享受到了其中的好,也仍受着物质匮乏的影响,但因为站在改革的起点上,无论有无意识,我们受着时代的冲击,又开始因为看见了最初的曙光,而自觉地衍生出了无限的关于自我人生与社会的希望,忧患意识与理想主义共存,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好的写照。

    比如说,我们刚好碰上了改革开放,于是人口流动带来了生活的变化,不仅仅是物质的变好,更是外来新观念的冲击,打开了我们的视野,给我们带来了往前冲的希望,也成了我们对新人生创造的外在社会动力,当然,物质主义与享乐主义和更强的自我意识,也开始逐渐形成。

    我们也碰上了九年义务教育,于是有幸即使是农村,也能上学,只是,那时候的我们,在上初中时,最厉害的那一拨人,却有很多是考了中师、中专或卫校,像我这样上了高中,最后读了大学的,其实属于班级里的十到二十名之间的中等生。

    而高中考大学时碰上了扩招,于是,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而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毕业生。尤其是不包分配,没有了铁饭碗、金饭碗之说,大部分的子弟,毕业后都走入社会的各个岗位,通过自主择业,无论是观念还是人生方式,也都和我们的父辈有了巨大的不同。

    可不是吗?我们的父辈,读完书出来,都回原籍,甚至很多上完初高中的学之后,仍是回家务农,作为家里的劳动力而存在,人仍被束缚在土地上,无论是思想、生活还是整个的人生。但我们,已经可以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基于社会的变革,登高望远,看见许多不同的人生选择,有机会走向更宽阔的道路和天地了。

    二、我们这一代人的自我追求

    尽管如此,我们又都在一出生,就承载着这一片农耕土地形成的农耕文明的千年流传的文化情感,受着这样的文化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虽然向往独立自主,向往更远的远方,更美好的人生,但我们深知,父辈们靠自己努力而存在的生活方式也是我们天然的生存之道,自强不息、自立自尊的精神,沁入骨髓,成为我们的灵魂支柱,促使我们在首先兼顾家庭的拮据的现状,迫切而努力地自力更生的同时,又寻求着自己眼界所及的自我改变,甚至是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而那些因为经济发展、地区开放、人口流动而闯入我们眼界中的物质与精神创造者们优秀的典范,成了我们要追及的榜样,也就自然地内化成了我们自我突破的内驱力。

    于是,社会的变革带来的思想的流动、开放与变化及对固有的不够先进的文化的撞击成了这一拨人开眼看外面,寻求自我突破的外在推动力;生活不断变好,但仍需努力创造才能走向更好的现状,和那些通过自我努力而达到自我实现的榜样的力量,内化成了我们前行的内在推动力。

    当然,我们这一代人中起点各有不同。如果说家庭是一座山,我们就是生活在不同高度的山顶上的人,因为地区、家庭给予的高度不同。的确,我们最初所能触及到的也不同,致使我们的人生也迥异。但对于我们这些从乡村、镇上、县城里出生、成长的人来说,生活在这个时代,也依然是幸运而幸福的。因为那时候的我们,几乎站到了当地的时代发展的顶端,看见了我们在当地、在自己家庭中,能看见的最高最远的风景,也有了父母们以举家之力让我们自由前行的能力。

    说到这一点,我又不由得眼眶发热,从前总觉得一切都理所当然,但当回头看去,才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比我们的父辈、祖辈们高多少,不过是他们踮起脚尖,节衣缩食,让我们站在了他们的肩膀,甚至是头顶上了。这样的深爱,不仅仅是自然的繁衍需要,更是生而为人的无私情感——值得代代歌颂吧。

    所以,那时候年轻的我们,也从不曾忘却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家人,但我们的家人,在无法帮助我们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做到不拖后腿,告诉我们往前冲即可。

    所以啊,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有着时代、社会发展给予的巨大机遇,也凝聚着父母亲人的爱与期望,和着我们自身对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这种骨子里最初的积淀,成了我们心灵的种子,形成稳定的人格,在后面的社会奋斗中,能够于日见浮躁与生活琐碎中,站住脚跟,最终跟随自己的内心,虽不免诸多的和光同尘,但眼里,始终有着那么一星不灭的对家人情感与对自我人生向往的独特光芒。

    三、关于瓦房、瓦房之上与文化的关系

    我们生活过或正在生活中的那些村落、乡镇、县城里,就曾有一片片的瓦房,哪怕,后来一些瓦房被改造成了楼房,在那里生活的人们,还带着瓦房的记忆。

    文化的传承是一条流淌不间断的河流,旧与新,不过是我们自己的一个简单断代罢了,当然,也有一些不合时宜的旧,需要舍弃,但更多的,还是在新时代里或隐或显地被传承的同时又被时代所创新了,人心的不足,便在时代的推动中,表现在了奋斗上——对现状的不满足而后不断通过努力来达到突破之后又不断地追求着新的高远上。

    因此,想要揭示一个地区的发展,首先就要看到是人的发展,是人接受着新旧文化的精髓后内化成自我需求、情感、意志力、能力后,再成为人的一种外显行为的创造,并在个体变化的过程中汇集为群体行为,从而真正地推动着地区的发展。

    也于是,在新时代中,旧文化与新文化的碰撞中,新的一代人如何吸收新文化,之后如何创新,再度从当下的社会实践中发生新旧文化的再度碰撞后,融合成新文化,同时也完成个体在某一人生阶段中达到自己某一层面的目标或变化,大概就是我个人对瓦房和瓦房之上的一种意愿的表达吧。

    四、附注

    现在的确时间紧凑,肩负学习、读书和写作,还有运动的任务,脑子却有些犯懒,对这样的创作随笔没能做过多的布局谋篇,只是在有感想也时间宽裕的时候,随着脑海里流出来的文字递送到指尖后,再通过键盘传输到屏幕上。想想从前那些写作的人们伏案写字的辛苦,自己算是轻松了吧。只是也脑子累,流出来后就不太够心力回头再审视了,肯定有不够严谨的地方,读者请见谅吧。

    也大概是因为犯懒,一直想好好感谢我的责编慕斯老师做的作品封面,真是很得人心啊,大爱!却一直未能及时表达谢意,这会便一并表达——文字者便以文为心了。

    说起慕斯老师,也是一位非常nice的好编辑老师,认真负责,平易近人,有问必答,而且处理问题迅速。我篇章发布时发错卷,只要一和慕斯老师说,便能得到立刻解决,而且不厌其烦。尤其有一次是假期,我晚上过十点了好像,至少也是晚上九点过了吧,给发了个什么问题,竟然得到慕斯老师的即刻回复,把我惊到了。感谢!最近又因为我的对手机信息的不够关注而带来的诸多影响,包括慕斯老师询问我的基本信息的补充来为我的第一部作品《乡野孤儿》申报一个奖项,我竟然在老师两天连续询问里没有丝毫的觉察,过完周末才知觉,辜负了慕斯老师和平台对我的一片厚爱,也带来了编辑老师和平台工作的困扰,实在请见谅!但慕斯老师却因此对我没有丝毫怨怪,再次感谢!

    元旦将至,谨以此文,祝福可爱敬业的慕斯老师和平台老师们、我的书友们都新年快乐,每天开心!!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不忘初心,能得始终,于瓦房之上,看见瓦房之家园片瓦之美,也看见更高远的人生风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