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询眼前在坐的的各位,除了少数几个官二代,剩下的都有丰富的基层执政经验,从小吏做起,一直爬到权利的最高峰。
经验,智慧,体力,能力都在人类的最后一个巅峰,这意味着,新九卿可以接受纷杂而繁重的工作。
刘询重新坐在御座上,看着眼前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新九卿,满意的点了点头开口道:“国危而思良臣,诸位爱卿都是朕的周公,管仲,而今国事儿繁杂,朕以为不可不解决,今有东南民变,还有河西化胡为汉的壮举,凡事不可不立规矩,国事儿不可无章程,也不可如前朝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切该有章法了!”
刘询的话,让在场的九卿频频点头,之前九卿的工作,除了日常本职工作外,就是在处理突发事件,但也都不是什么大事儿!
所以有计划的实施,会更加高效,更加条理清晰,这一点,霍光深有感触,每一天霍光大多处理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而真正的紧要工作却都压倒最后,这让霍光苦不堪言。
“所以,每一位九卿主官都要拿出自己部门的工作计划和使用预算,上报给大司农,在由大司农上交丞相检阅,之后在由朕御批核准!”刘询继续说道:“丞相还需要制定今后五年的工作计划,在大朝会上宣读,供百官知晓,从今天起每五日便召开九卿会议,商讨九卿各寺遇到的问题,丞相主持,朕居中调节,将九卿会议的结果在下个朔望朝宣布,还有官员的职权也需要重新划分界定,大汉立国已经百年,官位增加减少也不再少数,朕想借着这次重新理清,诸位爱卿是否清楚?”
刘询的话,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是汉室从来没有的变化,之前的汉室更像一个粗放式管理的大集团,下面的部门十分全面,但是越到上面,越松散,甚至有些职权是相互重叠的,工作计划就更加不存在了,所以职权划分也是迫在眉睫。
但是官吏职权如何划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个衙门的工作人员多寡,是决定九卿权利大小的筹码,一旦人员编制减少,九卿在自己部门会立刻被边缘化,这在汉室常有发生,既然作为部门老大,连自己属下的利益都保不住,那您只有靠边站了,在汉室有不少无能的九卿被下属架空,从此成为背景板,即使是丞相也不例外,前朝的田千秋,杨敝,孝武皇帝时的石德,都是其中典范,所以在汉室的政坛中,无能就原罪。
想到这里,群臣都在心中细细的盘算着,并且警惕着身边的同僚。这是天子登基以后第一次的大动作,大家虽然都是新任职,都想在天子面前刷一个好印象,也准备在这场利益划分中,争取最大的蛋糕。
最关键的是,在种改天换地的变革一定会青史留名,对于已经到金字塔顶端的三公九卿来说,还有什么比青史留名更加重要的事情了。
刘询见大家还在思索,并没有出声打扰,静静的等待群臣询问。
霍光见大家都没有出声,知道这是等待着自己的发言,所以起身拜道:“陛下远见卓识,非臣等能可以遇见,臣愚钝,不知陛下如何划分官吏职权?”
听到霍光的发问,刘询早有腹稿快速开口道:“朕准备变郡为省,大县为市,县令以下设镇乡,将半石之吏全部归纳为有秩,每县重新划分职权,县令管辖县中全部事宜,县丞管行政税收,县尉管辖司法缉盗,省市县乡镇,皆以此法推行,因高皇帝强干弱枝之法,先推行关中如无问题,在推行天下郡国!”
群臣听到天子的话,全部哑然,这是要改天换地,就如同秦始皇的郡县制一般,但是如此巨大的政治改革,官员从何地调拨?
霍光也想到了人员的调配问题,每一年汉室举孝廉,天下郡国才能贡献出不到一百名道德君子,虽然在孝武皇帝后期开办太学,但是太学生也只有几百人,而且都是各个学派的关门弟子,大都醉心学术,公车属中也有五百不到的举人,而在关中如此巨大的吏治改革,这不到千人的官吏候选人,只是杯水车薪。
想到着霍光开口问道:“敢问陛下,官吏人选从何而来?”
刘询听到霍光的提问开口说道:“朕年幼时,游历关中,见宗族豪强恶霸乡里,地方吏员又大多都是地方豪强之亲属担任,视汉法于无物,便萌生考举之念头,今年考举录取之士,都为地方小吏,三年一察,如功绩卓越者,可高升,欠妥者,则罢免!而公车署中待诏举人,一并划拨,今后大汉上至丞相,下至半石小吏皆是如此!”
霍光见扩充官吏人员问题天子给出了解决方案,自己便退回自己的案几,慢慢思索别的问题。
廷尉丙吉见霍光回到案几,自己便起身恭声问道:“陛下,省市县所需要的各法尉,如何选拔?”
刘询答道:“省市县各级所需要的法尉,从廷尉寺选择年富力强的小吏充任,在调拨持书御史,法家博士们共同成立官学,教授考举录取士子汉法,教授完毕后在分拨地方!”
刚刚解答问丙吉的问题,太常霍禹立马起身问道:“陛下,考举之题,应划那些方面?考举是一年一考还是几年一考?”
听到这个问题,刘询立马打起精神说道:“考举是选取牧民之官,是替朕选取教化四方的能臣干吏,所以诗书儒学为辅,经世致用之术为主,要考数术,考律法,考执政思路,考举之试卷由太常,尚书台批阅,执金吾监督,一切完毕之后在由太常公布录取名单,丞相府加上九卿各寺,都要上报给太常,兰台所缺名额,根据名额录取,考举当是一年一考,充实官吏人数,也能做到优则升,劣则罢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