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夏晓兰醒了就不太敢看周诚,她发现自己是趴人家腿上睡的,周诚膝盖上面还有一块可疑的痕迹,应该是自己睡觉流口水?
夏晓兰简直要崩溃,她睡觉咋能流口水呢,睡相不是一直挺好么!
周诚毫无异样,没拿夏晓兰睡到自己腿上的事打趣,夏晓兰才不至于落荒而逃。
这行为叫两人的气氛添了暧昧,夏晓兰此前能不拿周诚当回事儿是因为她心中坦荡,现在呢,好像多了点不好说的。
这次再到羊城,就不是凌晨,而是傍晚。
对羊城,夏晓兰已经轻车熟路,她也不用怕火车站附近有危险,因为有周诚在。
这次不用白珍珠再当向导,周诚一个人可以轻轻松松扛起几包货。
李凤梅没要夏晓兰还回去的钱,刘芬那边知道她进货需要的本钱大,也没有停歇过赚钱的脚步,别说夏晓兰之前出门前,搬到商都更是恨不得一天跑几趟榨油厂。
原本堆得像小山一样高的油渣,都被刘芬搬出了一个缺口,她载着油渣四处卖,夏晓兰这次出门,刘芬又塞给她300元。
上次本来拿了一千八多回来,夏晓兰租房用掉120元,搬家又买被褥床单和锅碗瓢盆,她干脆剩个整数,算1600的本钱。
再加上刘芬给的300元,这一次夏晓兰带出来1900块。
当然,这其中有六百多是李凤梅的。
李凤梅不要分的钱,夏晓兰却连本带利又将钱投入到第二次拿货中。
将近2000块的本钱,夏晓兰能进的货就比第一次多。
领口镶了蕾丝花边和胸前缝着彩珠的毛衣好卖,绿枫叶毛衣也好卖,夏晓兰第二次却根本不打算进。
她的货走得快,靠的本来就是新颖的款式,一个颜色卖两件还好说,偌大的商都市不容易撞衫。
一个款式动不动就拿货几十件,她又不是搞批发!
物以稀为贵,啥东西多了就不值钱。
要不是求那独一无二,夏晓兰的毛衣能卖到三十多块一件吗?
再说了,国人是最擅长山寨模仿的,那两个款式再怎么新颖,有了原版当参照物,只怕也有人能织出高仿版本......大闺女小媳妇都穿上了的出街服,夏晓兰还能高价卖给谁!
“我这次要多进几件呢大衣。
”
豫南省冬天冷,夏晓兰更想卖棉衣。
不过她在批发摊位上转了两圈,发现这里还真没多少批发棉衣的,羊城是啥天气,冬天从来不会下雪,当地人对冬装的御寒功能要求没那么大。
周诚见她费力挑选衣服,鼻子上都冒汗了。
“你也给自己选两件。
”
年轻的女孩儿都喜欢打扮,周诚觉得夏晓兰特别朴素。
她长得这样好看,难道不该打扮的漂漂亮亮吗?
之前是条件不允许,现在经济情况再好转,夏晓兰更是干脆倒卖起衣服,竟也没给自己留一身。
夏晓兰当然知道怎么样穿才好看。
可她这脸够招摇了,再刻意打扮说不定又要招惹是非。
夏晓兰摇头,“新衣服不耐折腾。
”
周诚不同意,衣服不就是给人穿的,穿旧了再换新的。
“我看你穿上这些衣服,它们会卖的更快。
”
国内还不流行请明星代言拍广告,但在国外,长得好看的明星能诱导消费。
夏晓兰这长相去拍电影都没问题,把穿衣风格换换,就是摩登女郎......她穿在身上的款式,只怕会点燃女顾客强烈的购买欲望。
给自己的生意当模特儿?
在节操和赚钱之间,夏晓兰果断选择了后者。
她在批发摊位上搜索,跳过那些高领的紧身毛衣,最终选到了一款米黄色的粗针圆领衫,外套则放弃了纯色的中长款呢大衣,选了短的红格子牛角扣毛呢外套,下面则是微喇牛仔裤。
夏晓兰都能想象自己穿出来的大概效果,商都的女顾客们也不会太陌生,国内不常见的搭配,在日剧里有相似的风格。
夏晓兰知道自己长得娇媚,她如今才十八呢,不必打扮的过分成熟。
当然,她还需要一双简单的白鞋。
牛仔裤是夏晓兰这次进货的重点,全世界都在穿牛仔裤,国内也开始流行。
围巾和手套都不贵,夏晓兰顺便批发了些。
把身上的钱花的只剩下百来块,夏晓兰也顾不上在羊城多转转,就要返回商都。
“上次来接我的白珍珠,是信得过的吧?”
“是的,不过我没有见过她。
”
周诚挺有警惕心,就怕夏晓兰误会。
夏晓兰当然不会把白珍珠和周诚扯到一块儿,她若有所思,“这么说你还真没骗人呀!”
周诚挺直了腰杆,“我不骗人,下次可以给你看我的证件。
”
来羊城前,刘勇就和夏晓兰谈论过。
包括周诚和康伟如何救了他,两人又是做什么生意的,以及周诚说自己不是干走私的......香烟,周诚做的生意,就是夏晓兰之前发现了却无关系本钱去操作的商机。
她和周诚居然想到一块儿去,不,周诚比她想到更早,在她重生前,周诚已经开始了香烟的生意。
烟草是专营的,周诚的胆子太大,现在已经挣下了不菲的身家。
照着周诚的生意规模,上千的劳力士也不算啥高消费。
周诚浑身都是谜,他怎么还做上生意了?
周诚见夏晓兰的表情又开始生疏,搞不懂咋回事,明明他们的关系在这两天里有所拉近,在靠着好的方向发展呀。
就因为他的职业,夏晓兰又缩回了蜗牛壳中?
周诚不得其解,“你不喜欢这职业?”
周诚不由的抿着唇——他媳妇儿要是不喜欢,让他现在换个职业?!
“不,我喜欢也敬佩!”夏晓兰这点思想觉悟还是有的。
周诚还没来得及喜悦,就听见夏晓兰继续说道:“敬佩不代表要嫁给你们,长期两地分居很辛苦的......周诚,我好像有点喜欢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