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崇祯皇帝还指望着三省的赋税,能够缓解一下大明王朝的燃眉之急。
然而这一切都随着运粮使惠安国,将税银送到雄县之后便戛然而止。
太仓库,明官库名。
正统七年始置。
又是称太仓银库,简称银库。
掌贮银。
凡各直省派剩麦米内库中绵丝绢布、马草、盐课之折银者,籍没家财变卖田产、追收店钱之援例上交者,皆由此库贮存。
有大使、副使。
“仓”与”库“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存储之地。
明初永乐迁都北京之后,即在北京、通州之地修建存储粮食的仓廒,总称”太仓“,而内府各库则主要存贮金、银、布、帛等其他通过征收赋税而得到的各类物资,简称”内库“。
二者同为明初中央财政的核心存贮机构。
正统时期,国家公共财政与皇室财政显著分离,内库担负的国家公共财政开支明显减少,而其担负的皇室财政份额却日益增多;同时,为便于运输,国家大量赋税开始折征白银。
在这一背景下,正统年间,户部专门设置一个库,其初始目的,仅在于存储南直隶苏州等府解纳北京的草价银,以便实际用草时召商购买,是为太仓库。
当时负责运输税银的官员就是惠安国,传闻此人早就死了。
惠安国的税银抵达雄县之后就消失了,与之随同消失的还有那三省的税银以及运输税银的官兵。
据说,近千人的运输税银官兵,莫名其妙的遭遇了流寇的袭击。
有人说,这批税银落到了闯贼李自成的手中,也有人说李自成并没有得到这笔税银。
反正,此案后来成了悬案。
三省的税银共计五十多万两,就这么没了。
加之当时国内大乱,内忧外患之下崇祯皇帝也无力着手调查此事。
后来此案不了了之,反正运输税银的官兵都死了,惠安国也死了。
这案子,压根就是破不了的悬案了。
这批银子,也八成是落入了闯贼李自成的手中去了。
谁知道,在这雄县大牢内。
朱慈烺竟然对这个‘山魈’叫惠安国,难道说此人并没有死?
实际上,惠安国当然没有死。
不但没死,这个世界上,大概也只有他知道那五十万两税银的下落。
当时负责运输税银的惠安国,确实被流寇们盯上了。
不过,盯上他们的不是李自成,而是盘踞附近的小股流寇们。
本来,身为钱粮使的惠安国麾下精兵一千多人。
丝毫不会把这些小股流寇放在眼里,这些流寇几乎是一触即溃,毫无战斗力可言。
可他错了,一股的流寇自然不足为惧。
然而数股呢,十几股呢?
当时的大明王朝早已摇摇欲坠,国内造反势力此起彼伏。
就连老朱家朱元璋的祖坟都被人给刨了,可见当时中原大地乱成什么样子。
流寇们肆意抢劫,抢到一处地盘,吃光了地方再继续转战他地。
而官兵呢,官兵们打着剿匪的名义,实际上也做着流寇的行径。
甚至于,当时的大明官兵残杀无辜百姓冒功。
因为当时朝廷规定,杀一个流寇就会赏赐一两银子。
于是,这些官兵为了顶人头,就拿无辜的百姓开刀。
当时的百姓,恨官兵犹胜于恨流寇。
毕竟流寇们大多都是打着替天行道的幌子,他们主要抢劫的对象都是大户人家。
穷人本就家徒四壁,也没什么值得抢的。
倒不如混个好名声,打着劫富济贫的名号,壮大自己的势力。
而官兵则不然,他们为了冒功,残杀的还是无辜的穷苦百姓。
这样的大明王朝,还能做到没有亡国,实属奇迹。
偏偏,当时就因为惠安国觉得漕运不安全。
在水上很容易遭到流寇的袭击,当年大宋朝的水泊梁山,就是在水上击败了官兵的。
既然漕运不安全,那就走陆运吧,陆地上至少安全一些。
面对上千官兵,那些流寇们不足为惧。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一路北上京城,没有一股流寇敢打他们的主意。
然而,离着京城越近的时候,情况却越来越糟。
这些小股的流寇们知道,单单凭借一帮人的能力,根本不是官兵的对手。
于是,他们开始尝试着联合。
一开始是三股流寇联合在一起,后来说七股。
七股流寇数千号人,堵着惠安国的税银队伍。
结果在对方优势兵器还是训练有素的官兵面前,流寇们依旧是不堪一击。
这次失败并没有让流寇们死心,他们突然决定继续尾随。
直到到了雄县的地盘之后,流寇已经有几十股数万人之多。
这多人,自然就不再畏惧官兵。
而惠安国也感觉出来不对,一方面慌忙命人去雄县求援。
另一方面,他带着手下官兵,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惠安国知道,他们运送的这批税银是到不了京城了。
身后尾随的流寇越来越多,这批税银早晚保不住。
而丢失税银,回去就是杀头的重罪。
无奈之下,在一个夜黑风高杀人夜的晚上,惠安国召集了手下二百多个信得过的兄弟。
在路过一处隐秘的地方,将这批税银来了个掉包计。
他本想着,将税银藏在一处隐秘的山洞内。
然后,再运输税银的箱子里装填上石头,从而鱼目混珠。
实际上惠安国成功了,他成功的将税银藏在了一处隐秘的山洞内。
他的本意就是,想用假税银引开流寇。
等到雄县的援兵到来之后,再联合雄县一起对付流寇。
这样,这批税银就保下来了。
可是流寇的速度实在太快,他们即将抵达雄县的时候,被流寇们包了饺子。
这些流寇不止是一股,而是数十股流寇的联合行动。
他们彼此之间,又没有一个带头的,本来大家伙儿都是谁也不服谁。
这些流寇仗着人数众多,将惠安国等官兵围住了之后,就疯了。
流寇们觉得,与其这样人不人鬼不鬼的活着。
为了这五十万两税银,值得铤而走险。
于是,他们根本不等官兵反应,就嗷嗷叫着扑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