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烺啊,你带来的这些粮食,才是真正改变大明百姓的东西。
你跟我说说,这些作物普及全国,还需要多长时间?”
“这个不重要。
”朱慈烺说。
崇祯一怔:“什么,什么不重要。
”
“粮食的普及终究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欲速则不达。
至于什么时候整个大明的百姓都能种植上这些东西,孩儿也不知道。
孩儿知道的是,朝廷的矛盾不在这里。
”
儿子的话当真是愈发的深奥了,崇祯皇帝忍不住皱了皱眉头:“不在这里,不在这里在那里。
你告诉我,没有这些红薯玉米之前,百姓们种的是什么,吃的又是什么。
”
朱慈烺沉吟了一下:“种的是稷、黍、麦、菽、麻,吃的是五谷杂粮。
孩儿的意思是,百姓们吃的就是这些,依旧有大唐盛世依旧有永乐盛世,爹爹,您不觉得这里有问题么。
”
“有、又有什么问题了。
”崇祯皇帝脸色一沉。
崇祯有些不太明白,百姓们都有了如此高产的粮食了,还能有什么问题。
要知道,之前那些稷、黍、麦、菽、麻之类的作物,一亩地产量仅仅有百斤。
即便是水浇地,也不过是二三百斤的样子。
如今的红薯玉米,其产量翻了数倍不止。
就这,还能有什么问题。
五谷杂粮,一直是百姓们赖以生存的根本。
百姓们吃了几千年,这才造就了华夏文明。
何谓五谷,稷指的是小米,又叫做谷子。
稷在古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面都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古代人把稷代表谷神,和社神(把这两个合称为社稷,后来还把社稷一词代表了国家,作为国家的代称。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稷在古时候是非常重要的。
黍就是我们现在北方人所说的黍子,又叫做黄米。
上古时期,黍被看做是比较好吃的粮食。
麦分为大麦和小麦,也就是现在北方人所种的麦子。
菽就是豆,上古时期叫做菽,到了汉代以后就都叫做豆了。
麻指的是麻子,也是古代人用来当做粮食的。
麻在古代并不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古代那些被叫做丝麻或者是桑麻的东西,并不是指的麻子,而且麻子植物里面的一种纤维。
古时是因为收割的粮食不好带,就会把它弄成干粮,这种干粮叫做糗,也叫坐糇粮。
粮字本身表示的也是干粮,因为行军打仗或者拔途旅行时才会吃粮。
宋元时期,稻麦两熟制逐步形成,双季稻得到推广,明代以后,水稻更加发展,因此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可是面对流寇的肆虐,湖广之地早已沦为流寇的地盘。
大明朝廷,也面对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为此,差点导致了亡国。
知道朱慈烺改变了皇庄的粮食作物,玉米、甘薯、土豆从国外引进,这才丰富了粮食品种。
当时主要的粮食品种是:水稻、小麦、谷子、玉米、豆类。
朱慈烺的这个改变,终于使得百姓们过上了温饱的生活。
温饱温饱,就像是这个和崇祯皇帝年龄相仿的‘老人’说的那样,只要他努力干活就能勤劳致富。
待得明年秋收时,他就不必再为粮食犯愁。
甚至于,会有很多的存粮。
对于一介百姓来说,能够有很多很多的存粮,这几乎是不敢想象的事。
古往今来,数千年的历史文明发展,真正做到百姓有存粮的时代,还没听说过。
崇祯皇帝很激动,他觉得,大明王朝离着盛世不远了。
朱慈烺很伤心,当‘老人’说出明年的幸福生活的时候,朱慈烺加倍的伤心。
“爹爹,您真以为这个老人,明年的日子就会家有余粮么?”
崇祯一怔:“不是他自己都说了么,这岂能有假。
”
朱慈烺叹了口气:“爹爹糊涂,您怕是不知道咱们朝廷赋税的厉害。
就拿雄县来说,官府登记在册的一万人,就得顶上十万人的赋税。
也就是说,一个人要缴纳十个人的赋税。
这样算下来,您觉得这个老人本事再大再能干,他种了十几亩地,收获一万斤粮食来算,按照太祖皇帝定下的规矩,他仅仅需要缴纳五百斤的赋税。
可是,实际情况就是,他得缴纳五千斤的粮食。
而且一个人的本事再大,怎么可能一年收获上万斤粮食。
这个人就算是一年到头不停歇的干活,一年也就收获三五千斤吧。
这还是好的年景,八成的收入都得被官府盘剥,他还怎么活。
”
崇祯皇帝闻言大惊:“怎么可能,谁敢如此鱼肉百姓,都察院是干什么吃的!”
朱慈烺又叹了口气:“大明的官府都敢,各地的官府都是这么干的。
咱们朝廷的赋税一直都很低,可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的流民造反,第二年您就没想过么。
一个普通百姓,承受的,是十个人的赋税。
”
崇祯皇帝心中一寒:“你的意思是,那些免于赋税的人,讲赋税摊派到了没有免除赋税的百姓头上?”
朱慈烺点点头:“是的,就是这些免于徭役赋税的人太多了,有了功名的读书人,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地主豪绅富商大贾,他们都是不需要服徭役,不需要缴纳赋税的。
这些人,他们凭什么。
咱们朝廷,又凭什么养这么多人!”
看来儿子说的没错,大明必须要改革了。
那些所谓有功名的人,所谓的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们,必须取消他们的这种优待了。
你们凭什么,凭什么要有这些优待。
老朱家的子孙上百万,整个大明百姓养得起吗。
那些达官显贵们,那些自以为有些功名的读书人们。
你们凭什么就高高在上的,享受这些本不该有的待遇。
享受一定的待遇是应该的,享受过分的待遇,那就该死了。
朱慈烺没有继续再多说什么,百闻不如一见。
还是等接下来的路程,让崇祯皇帝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走吧父皇,咱们离着雄县,还远着呢。
”
崇祯皇帝一路上陷入了沉思,他在反复的咀嚼儿子说的这些话。
若真是如此,大明真应该翻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