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逆TXT > 穿越小说 > 贞观公务员 > 第232章 救急

长孙皇后抱着睡着了的小兕子,慈爱地听着李泰的哭诉。
她这一次没有怀孕。
嗯。
李世民还是有一些私心的,要论关心程度,长孙皇后要比李渊更多。
他谨记长孙皇后身体比较羸弱,所以不能过于伤元气。
所以如今都不打算让长孙皇后再怀孕,有一个小兕子就可以了。
李世民不想长孙皇后过早地离开了他。
更不想李承乾没了长孙皇后的关爱,以及自己独自养育小兕子,到了晚上黯然伤神。
再然后,那真的是各种调养了,每天锻炼五禽戏,还会膳食理疗。
以及,孙思邈拿到了伤寒杂病论,医术更上一层楼。
长孙皇后的哮喘病什么的,也都减弱了不少,连李世民的风眩病都减轻了。
如今五月初夏的天气,长孙皇后的气色还算是不错。
李泰哭诉了好一会儿。
见到长孙皇后一直都是温和地抱着妹妹,坐在那里听着,似乎都不怎么心疼他。
这一下子,真的要破防了。
母后,贺州那等地方,孩儿真的无法住呀……。
长孙皇后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咳咳,青雀,你好像又长高了一些呢。
你在贺州建立的罐头厂挺好的,那白梨罐头也挺好吃,赵王见了白梨罐头,还提了一句,冰糖雪梨可止咳。
当时京师之地的白梨罐头很快就卖完了,梨子也因此涨价。
你父皇还夸赞了你,说你在贺州做的很好。
却也需要坚持,要做的更好。
先贤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你乃是大唐的魏王也,自当吃苦耐劳,为万民谋福。
如此,才不会辱没你父皇之名。
李泰愣住了。
他没有想到自己这般长时间,没回来看望母后,如今回来,再放肆痛哭流涕一番,定然能够感动母后。
却不想,母后竟然说出这话。
寒心了。
破防了。
有一种阿耶不爱,妈妈不疼的忧伤。
李泰擦了擦脸颊的眼泪和鼻涕,勉强露出了一丝笑容,抽噎着说道:嗯,母后教导的是,孩儿不能忘,也不会忘,一定治理好贺州之地,不辱没父皇之名!
母后也要好生地照顾好自己,孩儿会一直给您写书信,诉说孩儿在贺州的所作所为的。
长孙皇后看着如此的李泰,还是有一些不忍心。
手心手背都是肉,也都是她十月怀胎生下来的,血脉相连着呢。
可是,她也知道,自己一旦心软了。
把李泰留在了京师。
那便是对李承乾最大的伤害。
不仅如此,可能以后还会出现兄弟阋墙的悲痛之事。
那时候,就是她的仁慈,毁了自己的两个儿子。
去吧。
也好生地照顾好自己,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做到你力所能及就好。
母后……还是希望你能够平平安安、开开心心地活着。
不用承担太多你不应该承担的东西,也不必做一些超出你能力的事儿。
李泰算是完全明白长孙皇后的心思了。
她不是不知道他的心思,只是在大哥和他之间,最后选择了大哥。
……
李承乾没有想到,自己会这么快就有了监国之权。
只不过,他也发现自己就是激动了那么一会儿。
毕竟,现在是阿爷的祭日,他若是过于高兴,被臣子看到了,肯定要在圣前弹劾的。
这要是被拿捏了,估计监国之权就没了。
二来,阿爷对他也很好,如今阿爷病逝,他也是真的难过,忧伤大于喜悦。
再加上,李承乾可不是史册上那位李承乾,跟在李世民身边耳读目染、言传身教,心性也坚韧了很多,眼界也高了,人也自信,更有城府。
他很明白,没什么大的变故,他的太子之位就没有人能够撼动。
那么,他早晚都会得到监国之权。
最后还有一点,那就是他已经进入了户部,也开始培养起来自己的班底,以及,有了一些权柄。
这权力的味道,也就并不是很大。
监国之权,责任重大,又是在这国丧期间,更是有着很多人盯着他呢。
喜悦之后,更多的还是慎重。
国丧之礼这一政务,李世民已经交给了鸿胪寺、宗正寺等官署负责。
如今要防备的就是有人在国丧期间闹事儿。
不管是内部的,还是外部的,都要防备。
因为他们都知道,国丧期间,像是李靖、李勣、尉迟敬德、程咬金等人,都是要在京师参加太上皇李渊的丧礼。
边关之地,相当于是没有了大都督坐镇的。
地方上的亲王、都督等,也都回到了京师,也没有人坐镇,一旦出现什么乱子,到时候可能就无法直接指挥到位,把局面控制起来。
随着一声清脆的钟鸣,李承乾缓步踏入大殿,正式开始了他的监国生涯。
他端坐在龙椅之上,虽然那把椅子还略显空旷,但他的眼神却异常坚定。
他首先宣读了父皇李世民关于自己监国的旨意,随后便开始了对国事的处理。
面对堆积如山的奏章,李承乾没有丝毫的畏惧和退缩。
他耐心地阅读着每一份奏章,认真听取官员们的汇报,并尝试着从全局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做出决策。
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他明白,自己的每一个决定都将影响到大唐的兴衰和百姓的福祉。
李承乾跟着李世民这些年,也知道,哪一些地方是可能出现乱子的。
比如……河南道,这个地方以前叫做河北,也叫做燕赵之地。
至于原因,自然还是历史遗留问题,当年,窦建德在河北之地声望很高。
而虎牢关一战,窦建德直接惨败。
李唐最后没有接受窦建德的投降,而是杀了他,以绝后患。
但是这么做,却让跟着窦建德的那些个部下们心生怨恨,窦建德对他们不错,李唐却直接杀了窦建德,那就是杀了他们的恩人。
故此,李唐立国之后,对于燕赵之地的控制,一直都是比较严格的。
甚至是派遣了驸马都尉柴绍,亲自去幽州。
再加上,罗艺在冀州谋反,也是损耗了燕赵之地的元气,导致这地方在大唐境内的风气也不太好。
李承乾看了看来自于幽州的大小奏章,也是松了一口气。
目前为止,一切都还算是安稳。
在监国的过程中,李承乾展现出了超乎年龄的成熟与稳重。他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善于从多方面去考虑问题,并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
他的决策果断而又不失谨慎,赢得了朝臣们的广泛赞誉和尊敬。
在盛唐的晨曦中,大明宫内的太极殿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晨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光洁如镜的地面上,映出两道长长的影子——那是太子李承乾与谏议大夫魏徵。
殿下,监国之事,非同小可,乃是国家之根本,社稷之安危所系。魏徵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臣以为,殿下需从三个方面着手,方能不负圣望,安邦定国。
李承乾闻言,正色道:愿闻其详,魏公请讲。
其一,明法度,以正朝纲。殿下监国,首要之务便是整顿朝纲,确保法度严明,无论亲疏贵贱,皆需一视同仁。唯有如此,方能树立殿下之威严,使百官敬畏,万民归心。魏徵缓缓道来,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
李承乾点头,若有所思:魏公所言极是,法度乃国家之根本,吾必当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其二,广开才路,不拘一格。殿下应广开才路,不拘一格,选拔贤能之士,充实朝廷。唯才是举,方能集思广益,共谋国是。同时,亦需重视地方官员的选拔与考核,确保政令畅通,上下一心。魏徵继续阐述。
李承乾颔首赞同:人才乃国家之根本,魏公之言,正合吾意。吾将设立专门机构,负责人才选拔与培养,力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其三,体恤民情,以安民心。殿下需时刻关注百姓疾苦,减轻赋税,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确保民生安定。同时,加强边防,抵御外侮,保境安民,使百姓安居乐业,方能得民心,固国本。魏徵的声音中多了几分温情与期许。
李承乾闻言,心中涌起一股豪情:魏公所言,正是吾心之所向。吾将亲临民间,体察民情,确保每一项政策都能真正惠及百姓。同时,加强军备,巩固边防,保我大唐万世基业。
父皇曾经说过,内事不决问房玄龄和魏徵,外事不决问李靖和李勣。
李承乾如今就借着这个机会,虚心向房玄龄、魏徵等人请教。
也算是表达了自己对这些大唐老臣们的敬重,还有器重,也释放出来一个信号,更是拉进了君臣之间的关系。
然而,监国并非易事。
面对繁重的政务和复杂的局势,李承乾也时常感到力不从心。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职责与使命。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一个有担当、有能力的储君。
李承乾身着太子服饰,端坐在书房中央,眉宇间透露出一种超越年龄的沉稳与智慧。
他深知,作为未来的储君,不仅要精通内政,更要对边疆事务有独到的见解。
而李勣,这位历经沙场、战功赫赫的老将,则以其丰富的军事经验和深邃的战略眼光,成为了李承乾此次请教的不二人选。
李公,李承乾缓缓开口,声音温和而有力,父皇时常教导我,治理国家需内外兼修,对于番邦的管理更是重中之重。然我虽有心向学,却苦于经验不足,故特请将军赐教。
李勣闻言,站起身来,拱手行礼道:太子殿下言重了。老臣虽粗通武艺,但在治国理政上,还需殿下多多指教。不过,关于番邦管理,老臣倒有几点浅见,愿与殿下共同探讨。
请公直言。李承乾微微颔首,目光中闪烁着期待。
首先,番邦之地,风土人情与我中原大异其趣,故在管理上,需以‘和’为贵,尊重其习俗,方能得其民心。李勣沉声道,昔日汉武帝虽开疆拓土,但亦因过于强硬而引发诸多边患。我朝应吸取前朝教训,以怀柔为主,辅以必要的军事威慑,方能确保边疆安宁。
李承乾点头赞同,继续追问道:那么,在具体实施上,又该如何操作呢
殿下可对此番前来大唐,参与国丧的那些使团,接见慰问一二,以作赏赐,拉进关系。李勣回答道,同时,对于番邦的贡品与赏赐,亦需拿捏分寸,既不可过于吝啬,以免失了朝廷体面;亦不可过于慷慨,以免助长其贪婪之心。
将军所言极是。李承乾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不过,我还有一事不明。若番邦之间发生纷争,我朝又该如何应对
此事需视情况而定。李勣解释道,若纷争较小,我朝可居中调停,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若纷争升级,有危及我朝边疆安全之虞,则必须果断出手,以雷霆万钧之势平息战乱。但无论何种情况,我朝都应秉持公正立场,不偏不倚,方能赢得番邦的尊重与信任。
一番讨论下来,李承乾对番邦管理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他深知,作为未来的皇帝,自己肩负着维护国家统一与边疆安宁的重任。
而李勣的这番话,无疑为他指明了方向,让他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坚定与自信。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承乾的监国生涯逐渐步入了正轨。
他不仅在政务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还在朝臣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
他的才华与努力得到了父皇李世民的认可与赞赏,也为他日后的登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李世民在大安宫旁的一处山水庄园处,于竹海中悠然的看着一本书。
郭安战战兢兢地走进亭子,目光瞅着地面,不敢往李世民刚刚放下的书卷上看。
李世民道:李元昌等人可有什么动静
郭安连忙道:回陛下,诸位王爷都安分地守在那边,未曾有什么异动。
李世民笑道:他们当初可是连前来礼丧都不敢呢!
郭安连忙低头,不敢接话。
这个话题,他若是胆敢接了,可能也要去守皇陵,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了。
李世民道:他们失去了依仗,担心朕会翻脸不认人。
他在自言自语。
因为史册上,李元昌等人的所作所为,当真是让他愤慨不已,也是嫌弃李渊的宾妃所出的那些兄弟们。
一个一个,都是酒囊饭袋!
【贞观十六年,李承乾刺杀李泰失败,联合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陈国公侯君集,图谋不轨,事情败露。在唐太宗的苦心保全下,废为庶民,流放于黔州。】
这是史册上清清楚楚记载着的事情。
李元昌这人。
李世民都有一些不想留着,让他逍遥快活了。
就好像是武氏一样。
武氏不死,他寝食难安。
李世民又继续道:吐谷浑那边可有什么动静
郭安道:慕容伏允似乎想要另立太子。
李世民冷哼一声,道:贼心不死!
上一次。
他用了一招借刀杀人,用吐蕃的大军,消磨了慕容伏允的亲军。
那一战,慕容伏允差一点儿被杀。
好在,大唐及时出兵解围,还反杀了吐蕃的大军,在吐谷浑之地,吞下了吐蕃几万大军,以至于吐蕃元气大伤。
吐谷浑也是同样元气大伤,不过,因为大唐要发展西域丝绸之路。
吐谷浑作为这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自然也跟着喝了口汤。
这些年,又恢复了过来,成为了西域之地最强。
回鹘、契苾、党项等,都不是吐谷浑的对手,以至于慕容伏允又有了不该有的心思。
李世民瞅了一眼低头无语的郭安,无趣的挥挥手,就让他退下了。
等到郭安走了之后,李世民才又轻声道:看来,吐蕃的一场惊天霹雳,还是没有让你们清楚地认识到,这个时代已经变了。
大唐之火药,必定能够开天辟地!
李世民要表达着自己的孝心,要让所有人看到,他和李渊已经和解了。
李渊对于玄武门之事也释然了。
而他,也不是逼宫之后,得到的皇位。
他的皇位来自于李渊的亲手相传!
不吃不喝,忧伤不已,不理朝政,表演的成分肯定也是有的。
让李承乾监国,也是正好合时宜。
李世民打算看一看,在这一湖面之下,又有多少的波澜。
……
汉王李元昌、曹王李元景等一干李渊的儿子们,这段时间的吃喝拉撒睡,都在偏殿。
是半步都不敢离开啊。
因为在他们看来,李世民对他们是真的狠。
汉王李元昌的封地按理说,应该在汉中的益州等地吧
结果,李元昌的封地在黔州东南,那边算得上是蛮荒之地了,是他一个亲王能够住的地方
封地偏远也就罢了。
还派来了监督的官吏。
监督也就罢了。
还让李道宗来打他的板子!
他可是李渊的儿子,是李世民的弟弟啊!
他是大唐的汉王啊!
竟然被打板子了。
简直是奇耻大辱!
可惜,李元昌也不敢反抗。
而曹王李元景也不必说了,武德三年被封为赵王,结果又被改封为曹王,封地在营州。
这种苦寒之地,他是一刻都不想呆。
可是,也没法反抗。
只能忍气吞声,不敢叫唤。
如今,李渊又病逝了,他们的依仗也没了。
以后岂不是任由李世民拿捏
六哥,呜呜……。李元昌哭着,说了说自己在黔州的遭遇。
李元景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他在营州的日子也不好过啊。
元昌,你六哥我在营州的日子,也不好,那等苦寒之地,冬天经常冻死人。
滴水成冰啊,在外面尿个尿都能把那玩意儿给冻伤,你六哥我一到冬天,就不敢出去。
还是这长安好啊。
兄弟两人也就只能是在茅厕里面,互相安慰了。
宫中到处都是李世民的眼线,他们是不敢有一点儿失礼之处,害怕那板子又落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