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逆TXT > 穿越小说 > 贞观公务员 > 第158章 儿童互助会

设立巡察使、按察使、采访使可以监察地方官吏,魏征等人自然是全力支持的。
贞观三年年末之际,也就是秋闱之后,建立左右肃政使,从而每年巡查天下,又有地方监察使,常驻地方,监察地方官吏。
此政策一出来,就受到了百姓们的一致好评。
对于这时候的百姓们来说,有时候,他们并不是真的想要看到朝廷做了一些什么,而是想要看到朝廷的态度。
左右肃政使制度,能不能真的整治那些贪官污吏,现在还说不好。
但是朝廷能够建立左右肃政使,能够安排监察使常驻地方,监督地方官吏。
这就是朝廷的态度。
仅仅是这个态度,就能够再一次收获民心。

你说当今陛下昏庸,得位不正
我看你才是不正!
当今皇帝文治武功,爱民如子!
这才是邸报的作用。
引导舆论,收获民心。
陈平安提了意见,至于这左右肃政使,还有巡察使等,能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便是李世民的事儿了。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于历史上来看,李世民这位皇帝要手段有手段,要野心有野心,好的政策,不可能给白白浪费了。
陈平安现在要做的就是发展科技,什么水泥啊、钢筋啊、初代化工产品,比如香皂、肥皂什么的,能弄出来,那就想办法,多多实验,把他给弄出来。
那些打造出来滚动轴承的工匠已经开始了新的项目,烧制出来琉璃的工匠,也已经去烧水泥了。
真的就按照李世民说的,把将作监打造成为了科学院。
那些个大臣们不想建立科学院,不想让科学院抢了儒学的饭碗。
那只能借鸡生蛋了。
陈平安现在负责的项目就是造船,因为航海带来的利益是最大的,也是最快的。
水泥的作用也比较大,但是相对来说,还是造船更适合,航海也是长久之计。
陈平安对如何烧水泥所知不多,当初看的帖子,也都是一些百度百科什么的,复制粘贴出来的过程。
真要是上手烧水泥,可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
生料脱水、碳酸盐分解、固相反应、熟料烧结、熟料冷却……,这些工程以现在的水平来说,真的是一个非常大的难度,犹如登天一样。
陈平安也知道水泥的原材料,石灰石、黏土、铁粉,又或者是石膏。
石灰石这种材料非常坚固,想要碎料,传统手法不是不行,而是耗费的时间比较久,生产力低下。
但是因为难就不搞水泥了
不可能的。
水泥的作用很多,也绝对是一利器。
产量低无所谓,又不用来硬化路面,没有那么多的水泥,自然不可能用来做硬化路面的,而是用来搭桥,用来做成水泥砖。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硬度比较高,用来搭桥是最好的,也是用处最大的。
很多地方,要是不搭桥,那就只能是看着对岸叹口气。
只能选择渡河,从这一边到另一边。
可渡河的速度比较慢不说,运载量也不是很大。
有了桥。
就不一样了。
能够随时同行,运载量也会提高。
有了桥。
关中到边关的路程就会缩短,更方便物资运送,从而更好地支撑边军戍关。
但是烧水泥对技术的要求太高,需要很长时间的实验,一点一点地攻坚克难。
以陈平安对如今大唐技术的测算,感觉差不多需要十年之久。
一个是对熟料的脱水技术就比较难,第二个就是炉内温度的掌控技术,第三个就是这熟料冷却技术。
这些都需要一点一点想办法,一次又一次地去实验。
陈平安把这个扔给了一个作坊,让他们去研究,去慢慢地攻坚克难。
他先把海船给造出来,促进海上贸易的发展。
当然,最最主要的还是想要把东瀛的银山给搬过来,有了两座银山,就能够以银替铜。
也就是说,用银币来代替铜币。
采用金币、银币、铜币三种货币,从而更方便商贾们交易,也能减轻大唐对铜的需求量,同时,解决货币供应不足,铜钱越来越值钱的隐患。
海船的模型已经做好了,经过实验之后,还是可行的,现在就是按照规格开始建造船只。
建造多大的船只,也就是以多少的比例来按照模型,造出船只,又要商讨一番了。
最后,陈平安想了想,确定了,就按照隋朝时的龙舟的尺寸去打造。
龙舟就是一条游玩的船,根本就不适合海上行走。
但是隋朝能够打造出来这么大的龙舟,他们现在也可以打造这么大的海船。
……
公元685年。
也就是光宅二年,同为垂拱元年。
这一年,武氏的操作也不少。
首先,就是徐敬业谋反。
当然,说是谋反,其实也有拨乱反正之意。
武氏废了李显,扶持李旦登基为帝。
徐敬业表示不服。
于扬州起兵,自称大将军,以勤王救国、支持唐中宗李显复位为名,谋士骆宾王撰写《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号召天下,拥兵超过十万人。
这时候,也有人其实已经看不惯武氏临朝称制,一个太后执掌朝政。
所以,还是有不少人暗中支持徐敬业,就和当年前朝隋炀帝时期,支持杨玄感一样。
打算来一个打响反武的第一战。
然而,徐敬业也有自己的私心,或者说,有勇无谋,竟然放弃攻打洛阳,妄图金陵王气,错失大好战机。
徐敬业乃是李勣的儿子。
李勣原本姓徐,李家为了彰显自身李氏荣耀,又为了安抚徐世勣,就赐姓李。
所以,徐敬业原本也姓李,叫李敬业。
在他反武失败之后,被武氏给剥夺了‘李’姓。
说实话。
徐敬业的反武,确实有那么一点儿作用。
可惜,当时朝野上下都需要稳定。
距离隋朝末年之乱,也才六十多年。
好不容易过上了太平日子,谁有愿意再一次回到以前呢
武氏派出了魏元忠平定徐敬业,很快,这一场叛乱就被平息了。
徐敬业的谋反被平定之后。
武氏就觉得光宅这个年号不好,于是改了成了垂拱。
在这之后。
武氏的第二个操作,那就是养面、首了。
第一个面首就是薛怀义,也就是一个和尚,因为孔武有力,有着八块腹肌,所以被千金公主看上了。
她试了一下,确实不错。
于是就做主,推荐给了武氏。
须知道,李治才死了一年啊。
按照当时的习俗,武氏还要守灵呢。
结果……武氏却养起了面、首。
要是李治知道自己死后,武氏的这种操作,估计在当初,就直接一刀砍了她的头,也有可能还会觉得不够泄气,学着吕氏对待戚夫人那般做法呢。
这尼玛,才死了一年不到啊。
你就找了个和尚,夜夜笙歌!
要说这千金公主,那也是有意思的一个女子。
她是李渊的女儿,被加封为千金公主,也算是比较恩宠了。
可是,她后来为了巴结武氏,竟然被武氏给收养成为了义女。
啧啧。
真要是论起来。
武氏是李渊的孙媳妇啊!
她要称千金公主为姑姑呢。
结果,却收千金公主为义女,然后赐姓‘武’,加封为安定公主。
千金公主不以此为耻,反倒是以此为荣。
觉得自己姓‘武’要比姓‘李’好太多了。
李家人估计得气死。
陈平安没能忍住,直接把这一段历史也给写上去了。
反正,李世民说了嘛,要写的详细一些。
写完,看了看,甚是满意。
总有一点儿恶趣味。
忍不住,嘴角勾起了一丝微笑。
也不知道,李世民看了之后,又是什么滋味儿。
估计觉得十分恶心吧。
毕竟,武氏也是他的宾妃,被册封为才人啊。
啧啧。
不得不说,贵圈真乱。
陈平安又看了看。
最后才想起来,还有一点没写。
那就是垂拱元年,刘仁轨死了。
这位算得上是李治时期的能臣,有着治世之才。
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正月,刘仁轨卒,年八十四。
仁轨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
博涉文史,武德初补息州参军,转陈仓尉。杖杀不法之折冲都尉,太宗以其刚正,授栎阳丞。
李治征战高丽的时候,刘仁轨在此期间开始崭露头角,率兵参战,打败了高丽兵、东瀛兵,战果累累。
刘仁轨勒兵镇守,修户口,署官长,开道路,建桥梁,修堤堰,赈饥乏,劝课耕种,立唐家社稷,又表请立百济王扶余隆为熊津都督,以功超授六阶。
仪凤二年(公元677年),任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击吐蕃。
最终官至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专知留守事。
这位重臣可以说,压过了当时所有的文臣武将,当时风头无二。
在他死了之后,武氏才有了各种骚操作。
可能,她也担心刘仁轨最后反对她的临朝称制。
写完刘仁轨的功绩,也算是简单地概括了他的一生。
陈平安觉得,后面还可以根据这些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给他们来一个列传。
但是又一想,这已经是另一个历史,现在已经大不同,能不能有那么一个人,可能都是两说。
再加上,列传什么的,那不是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嘛。
先就这么着吧。
陈平安收拾了一下。
带着史册进入皇宫。
李世民如今在主持建立左右肃政御史的制度,还有秋闱、修路、西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晒水晒盐之后出现的盐商盐运等等事务。
不得不说,确实是一位非常勤政的帝王。
陈卿,来了。
来人,赐座!
李世民仅仅是看了陈平安一眼,就立即忙着手中的事情。
思路不能被影响了。
陈平安见此,也就抱拳,施了一礼,并未说话,乖乖地坐在那里。
等了一会儿。
李世民批复好了奏折之后,才合上奏章,放在一边,微微松了一口气。
他想要建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那就必须要勤政,必须要亲力亲为。
随着陈平安弄出来那些个很多新鲜东西,带来的边际效应也不小。
李世民也就有得忙了。
陈卿前来,可有要事
陈平安双手封上了史册。
李世民一见,就挥挥手,让郭安退到外面,同时,也示意起居郎可以去休息了。
然后,他才打开了史册。
嘭!
看到一半。
就忍不住了。
一巴掌拍在了桌子上。
岂有此理!
李世民真的怒了。
这千金公主也太不当人了。
竟然给武氏进献了一个和尚!
武氏竟然在李治死了还没一年,就找了个和尚,夜夜笙歌。
她可是当朝太后啊!
这一刻。
李世民的眼神好像是要吃人一样。
陈平安低着头。
这又不是他胡编乱造,而是史册。
李世民咬着牙,忍受着恶心,再一次看起来。
嘭!
又是一巴掌。
他恨不得现在就去把千金公主给砍了。
直娘贼。
竟然认贼作、母,以‘武’姓为荣,以‘李’姓为耻!
这一口恶气,直接就堵在了李世民的心口,难受至极。
陈平安见此,连忙劝说道:陛下息怒,这不过是史册,不过是史册。
李世民喘着气,双手握拳。
朕如何不气!
又如何能咽的下这口气!
武氏该死!
最后四个字,几乎是咬牙切齿地说出来的。
陈平安叹了一口气。
陛下,臣以为,这不过是史册,如今既然知晓,便不会再发生了。
为一个在此间世界不会发生的事情,为一个可能虚无之事而气,不值得。
臣其实在写史册的时候,就知道陛下会生气,会愤怒。
但是臣并没有因此而改写一句话,史册就是史册,是臣脑海里面记得的清清楚楚的史册。
可是,臣如今在这大唐,已经造出来大唐时期从未出现过的很多新科技之产品,同时,更像是泄露天机一样,写出这史册,让陛下一观。
陛下可还记得当初之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臣写史册,也并非是让陛下恶心某一个人,而是想要能帮助陛下,纵观中原千年之史册,看历朝历代之兴衰,从而可以从中悟出一些道理,得到一些真理,采用一些良策。
还请陛下在观看史册之后,能够保持冷静,不为一人之所为而恶,不因为一朝之兴衰而气。
李世民听了,也是穿了好几口气,才算是稍微平息了一些。
但是这心中的怨气,堵在心口的那颗石头,是没办法消了的。
人的成见就好似一座大山。
李世民现在对武氏的成见,已经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压在那里。
估计就算是真的杀了武氏,这座山也没办法搬走了。
深呼吸一口气。
李世民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武氏在这史册上还没有死,以后估计还有很多行为,会让人更气。
所以,必须要心平气和,必须要冷静。
陈平安说的不错。
自己是想要知兴衰,而不是恨一人。
李世民坐了下来。
继续看着史册,看到刘仁轨之死,以及刘仁轨一生战绩之概括。
也就暂时放过了武氏。
经世之才
朕这是又得一大才啊!
此时,刘仁轨还是一位陈仓县尉。
县尉属于一县之地的武官,这也可能是刘仁轨后来担任押运粮草的官员的原因。
这位也是寒门士子的代表了。
年少家贫、自幼好学,最终一步一步走到了大唐宰执之列。
可谓是励志人生了。
如今,李世民正在建立左右肃政使,正好,可以提拔刘仁轨为地方监察使。
再等到他立功之后,慢慢地提拔,进入御史台,成为左右肃政使大臣。
对于这样的能臣,李世民自然是不打算放过。
……
孙思邈和李君羡一起回到了京师。
江陵陈家献出了伤寒杂病论,得到了赏赐,以至于让江南的那些医师忍不住了。
一边对江陵陈家这种自断根基的因为而愤怒不已,开始围攻江陵陈家,要给他们一个教训。
一边,却又想着,既然这本医书已经被江陵陈家交出去了。
他们再当做是传家宝,也不太可能了。
而江陵陈家已经因此而得到了高官厚禄,他们若是不跟着喝一口汤,以后会不会也没机会喝了
所以,也有一些医师忍不住,献出了他所掌握的医术孤本。
这也是为何,孙思邈完了一些时间,回到了京师。
一回到京师。
孙思邈就被李世民安排的人,在城外接见,然后带进了皇宫。
长孙皇后这段时间身体不太好。
可能是因为生了李治,所以元气大伤,以至于入冬之后,就卧病在床。
孙思邈为长孙皇后把脉之后,就摇了摇头。
长孙皇后有隐疾,再加上,又是一个女子之身,本就比较虚弱,不如男子那般强壮。
再加上,身体羸弱还生了四个孩子,元气亏损的比较大。
已经虚不受补了啊。
陛下,臣先开一温补的药方,平日里,记得开窗通风,也要防寒保暖,最好,还是要活动身体,不能一直躺在床上。
陈平安有言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皇后娘娘本就气血有亏,若是再久卧于床上,更容易伤元气。
贫道以为皇后娘娘可以练一练五禽戏。
此乃东汉时期,神医华佗所著导气养生的法子。
此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等臣参悟了伤寒杂病论一书之后,再行诊治,或许可行。
孙思邈的意思是他现在还没有完全参悟伤寒杂病论医书,所以也就不能妄下结论。
等到学会了之后,再慢慢地医治。
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
孙思邈直话直说。
这也是李世民十分相信孙思邈,也对他很是尊敬的原因。
当然,更大的还是陈平安所言,孙思邈乃是大唐的药王,更是活了一百多岁的人。
对于如此长寿的人,李世民自然是敬意十足。
李世民连忙道:多谢道长。
道长,那五禽戏,朕也听闻陈平安说过,有言,此乃导气养生之法。
此后,朕就让皇后每日练习。
孙思邈道:陛下,皇后娘娘气血有亏,如今行动不便,还是先修养为主,不必日日操练,先三日一次,月余之后,再观成效,若是效果显著,便两日一次。
这日日练习也不可,欲速则不达也。
李世民连忙点头。
孙思邈写了方子之后,才离开了皇宫。
陈平安已经在府上等着他了。
很长时间不见。
再一次相见。
孙思邈又多了一些风尘仆仆之色。
陈平安却多了一些贵气。
说到底,还是生活的环境养出不同的人。
道长,请。
孙思邈伸手示意道:少监,请。
两人相视一笑。
走进了暖阁。
一边下棋,一边喝茶。
陈平安听着孙思邈讲述他这一次云游的所见所闻。
什么黔贵之地,见到一巨兽,名为象。
说起来。
这岭南就有献上贡品——象。
唐朝时期,就有舞象。
再后来,还有了舞象之年一说。
只不过,寻常人,见到象的机会还是很少的。
孙思邈去了黔贵之地,也是头一次见到。
又比如,蛟龙。
其实就是鳄鱼,还有可能是没有什么杀伤力的扬子鳄。
也讲到了自己在江南和那些医师切磋,却也见识到了江南医师对于自身医术的看重,那不是轻易不外传,根本就是非常严苛的不外传。
并且已经形成了帮派差不多的医师组织,里面都是德高望重的医师。
每一位医师收徒,又或者是教导他人医术,都要经过他们的审查和同意,要是他们不同意,就不能收徒和传他人医术。
一旦被查出来,被他们知道了,有人外传,必定是严惩不贷。
当地的官府都没办法阻止甚至是禁止他们乱用私刑,一旦问罪,所有医师都会站出来,表示这是他们医馆的规矩,这个规矩不能坏。
若是坏了这个规矩,他们从此之后,就不给人看病了。
整个江南的医师都不给人看病,到时候,病人肯定是要包围官府,要说法的。
官府不想得罪医师,也就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就是家法大于国法。
这种现象也不仅仅是在江南的医师帮会有,就是这世家大族也有。
当初,李世民就问过长孙无忌等人,对于国法和家法的看法。
长孙无忌等人其实也不好回答。
作为臣子,他们自然是希望国法大于家法,并且人人都能遵守国法。
这样一来,也能够便于朝廷的管理。
可作为一个家主,作为长孙氏族的家主,他却又希望自己能够在自家有着绝对的话语权。
而这个话语权自然是以家法来支撑,若是不能做到赏罚分明,又如何御下
而没了家法,又该如何惩罚那些有过错的族人、仆人
轻了。
不起作用。
重了,那就是家法大于国法。
不过,他们面对的是李世民,是这个大唐的帝王,是国主。
那自然还是国法为重。
江南的情况,多少有一些天高皇帝远,皇权不过江的意思。
明朝开国皇帝为何要在金陵建都,就是因为江南物饶丰富,属于富贵之地。
唐朝的粮食也要依靠江南之地,却因为皇都在长安,所以对江南的控制权,并不是那么的高。
在这方面,隋炀帝尤为突出,他多次南巡并不是为了游玩,而是为了广泛吸纳江南人才,甚至破格录用他们为学士,赋予他们参与政权的权力。
这种态度与隋炀帝本人与江南的深厚渊源有关,他出身于关陇贵族门阀,但在江南长大并长期任职,因此对江南士人的影响和支持日益加大。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江南乃是国之重地,不能失去了控制权。
南巡,就是为了安抚民心。
而这安抚的对象,其实还是江南的士大夫阶层,至于江南平民百姓,自然不在此列。
隋炀帝要是还能顾及到这些平民百姓,就不会十万纤夫拉龙舟了。
隋唐时期统治者对南方及其学子的管理,是以高度重视和广泛吸纳南方人才为核心内容的。
李世民也是不断吸纳南方士人,以此来拉拢江南之地的士大夫阶层。
据历史记载,秦王府邸内大约有十八人来自南方,他们都在弘文馆工作。
这也是李世民和杨广不同之处。
因为李世民也明白,他乃是关陇世家推举出来的,有着他们的帮助才夺得天下。
在这大唐,关陇世家的实力还是非常大的。
若是重用了江南之地的名门士子,朝堂之上,很有可能就会出现南北党、争。
当然,这个时候可能还没有党、争这个概念,但是一定会有南北地域这个概念。
所以,李世民对江南士人的使用主要表现在文学府中,他们主要从事修撰史书和处理一些次要的文化产业。
孙思邈的江南之行,多少还是有一些有惊无险。
好在,他人缘不错,又是道家真传真人,有着道家作为背书,还是不一样的。
江南那些医师,未必敢真的动手,得罪整个道门,对孙思邈下死手。
陈平安则是聊着最近的一些发明,以及长安医馆的建设。
还有……千年之后医院模式。
陈平安自然不能直接说,千年之后的医院如何如何,而是自己想象中,最好的医馆是什么样子。
其实,我向陛下建言,真正的医馆模式,涉及到的是国家国策。
但是那一点,很难实现。
其次,就是从药材到医馆,再到病人之手的模式,山中之药材难寻,产量太少,若是能人工种植,则能提高产量,得更多药材,从而降低药材价格。
百姓们看医,其实诊治并不需要太多钱,有的甚至是不要钱,只要求你按照方子,在他医馆抓药。
医师们就是通过药材来赚钱,来养活自己一家,甚至是医馆中的学徒和药童等。
若是药材可以种植,提高了产量,药材多了,也就不是那么的稀有,能够降低药价。
这太医署建立的医馆,药价自然是最合理,药材种植户能够得到钱,医馆的医师等人也能得到一笔钱,病人也可用比以往根底的钱买到药材。
药材价格低了,病人也愿意来医馆治病,不至于疾病缠身,说病死就病死了。
我始终认为,人活着,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还有一点,那就是久病是一天两天,甚至是一个月都可能治不好的。
所以,需要一个住院楼,安排那些学徒,照看病人,病人住在这住院楼,可以随时诊治,记录病情。
这样一来,亦可治愈那些久病缠身之人。
还有,江南医师的情况,相比道长也已经看到了,他们把自身医术看的太重。
收徒之严格、当真是生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可这样一来,学医本就是一个需要天赋,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出师的行当。
若是真那么容易,我也可以成为神医。
所学时间很长,很多人自然望而却步。
如此一来,医术之传承,其实更容易因此而失传,那将会是中原万民的一大损失。
不说人人都能成为医师,最起码,人人也都能知一般的医理,就算是没钱看病,那自己病了,也能知道大概是个什么病吧
人人都能懂一点儿,也就能够自救,这和明辨是非是一个道理。
再者,也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像是江南医师那般,掌控着江南之地万民的生死。
这也是当初,我极力谏言,建立医馆的初衷。
孙思邈抱拳,佩服道:少监心怀天下万民,仁义无双,贫道佩服。
既然如此,贫道也就多留一些时日,在京师,看看那医馆吧。
陈平安说了这么多。
要的就是这一点。
孙思邈的医术那自然是高超的,若是他能够指点一下,也能提高京师医馆医师的医术。
陈平安觉得,自己来了,总要给千年之后留下一点儿最有用的吧。
到时候,还有什么之争,医师也有底气,拿出老祖宗的东西甩他们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