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逆TXT > 穿越小说 > 贞观公务员 > 第152章 去钓鱼吧

咳咳。长孙皇后重重咳嗽了两下。
长乐公主连忙用手帕接住长孙皇后吐的痰,递给一边的侍女,端上来一盅雪梨汤。
这方子还是孙思邈给的,最为润肺。
自从生了李治之后,长孙皇后的身体就更加羸弱,一直伴随着咳嗽。
长乐公主如今也才十岁,却已经是一个小大人一样,陪在长孙皇后的身边,细心照顾着。
十岁的年龄,在千年之后,还是一个需要父母照顾的小姑娘。
而在这大唐,长乐公主却照顾起来长孙皇后。
也并非是长孙皇后身边就没有人照顾,宫女和女尚、大长秋也有。
只不过,长乐公主却更为乖巧懂事,想要侍奉在长孙皇后的身边。
长孙皇后吃了一口,似乎感受好一点,说道;丽质,这些时日,辛苦你了。
长乐公主脸上带着几分成熟,说道:娘,只要是你能好起来,丽质再苦再累也不怕的。
长孙皇后看到长乐公主如此乖巧懂事,微微笑了一下,可眼神中却又十分不舍,说道:嗯,我的丽质这么乖巧孝顺,我肯定会好起来的。
长乐公主说道:娘,我听父皇说过,只要是孙神医学到了更好的医术,一定会治好娘亲的。
长孙皇后也是知道这事儿,不过,她并不抱多大希望,说道:嗯,有孙神医,娘亲肯定会好起来。
孙思邈就算是医术高明,可是若要能治好她的病,贞观元年进宫来,给她诊断的时候,就能治好她了。
那时候,她也感觉到了孙思邈对于她的病症有一些束手无策。
久病难医。
她这病已经拖了很长时间,如今是越来越严重了。
只不过,看着长乐公主吹着勺子中的雪梨汤,小心翼翼的模样,长孙皇后是真的舍不得,担心自己的离开,会让长乐公主难受。
她自小就十分乖巧懂事,又十分孝顺,身子骨也不怎么好。
她还是想能看到长乐公主嫁人,然后相夫教子。
……
陛下,臣以为,必须要用强硬手段和态度,让江南那些医师们交出医书。陈平安说道:这伤寒杂病论乃是汉朝时的医圣张仲景所著,乃是中原的瑰宝,是属于天下万民,而非他们吃饭的手艺。
明明有着这等瑰宝,却藏在家中,不愿示人,只想着自己,却不顾天下苍生。
这样的医师,才是真正的无德!
就算是为了皇后娘娘,也要想办法,拿到这本医书!
孙思邈之所以在江南那边逗留了很长时间,并且还有一段时间没有书信,就是因为他在江南那边发现了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传世医书《伤寒杂病论》。
只不过,这一本医书被江南的医师们藏在家中,不愿意拿出来。
就想着霸占,然后提升自己的医术。
担心被别人看到,然后传出去,医术高于他们的医师越来越多。
他们也就因此丢了饭碗。
这种思想,也正是古代很多古籍丢失的原因。
伤寒杂病论在西晋时期就已经失传,却也并非是完全失传,也有医师存有抄录本。
不过,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为了让自己的医术成为当地最高最好的,就把此医书藏在家中。
要不是孙思邈这一次偶然看到了,然后写信给了陈平安。
陈平安也想不起来。
历史上,若是这些医师早一些拿出伤寒杂病论,孙思邈也早一点儿学到,可能还真的能医治长孙皇后,不至于让她在贞观十年六月病死。
李世民的眼中已经有了杀气,沉声道:放心,朕会让他们拿出这本医书的。
若不是陈平安的一番讲解,说出伤寒杂病论这本医书的重要性。
他也不会这么气愤。
历史上,他就那么看着长孙皇后病死床榻,却无能为力。
而明明,有那么一本医书,若是拿出来,用那上面的方子治疗,说不定还能有一线生机。
可是那些医师却因为私心,把医书藏在家中,永不示人。
因为他们的私心,导致长孙皇后病死床榻。
一想到这里。
李世民恨不得亲自带人,杀上他们的家中。
陈平安已经讲明白了伤寒杂病论的利害关系,也相信李世民会有万全的办法,拿到这一本医书。
江南的医师应该也不是只有一人有着一本,一个不会,就真的失传了。
应该有不少医师都会,不过,他们联合起来了。
不然,这伤寒杂病论也不会在后来传出去,被世人所知。
历史上,江南医师也确实是把伤寒杂病论藏在家中,不愿意拿出来。
然而,这一回,他们不拿出来,是不行了。
太极宫。
李世民叫来了李君羡。
要论做这些事情,谁最合适,自然是李君羡最合适不过了,此人有勇有谋,让他去江南,应该可以拿回伤寒杂病论医书。
李世民道:你还记得陈平安于江陵的陈家吧
李君羡抱拳施礼道:记得。
李世民道:嗯,江陵陈家私藏了一本医书,乃是东汉医圣张仲景所写的《伤寒杂病论》,其中有几个方子,可以只好皇后的病。
朕想要你去江陵,不管用什么方法,拿回那本医书!
李君羡愣了一下,抱拳道:喏。
李君羡出得太极宫,立即回御前卫所,换了一身衣服,提交了一个请假单,言说家中有事,请假十天,很快,就被批准了。
大唐建国才十一年,有不少船只都是前朝的旧船,倒是那隋炀帝花费重金打造出来的龙舟,如今还停在江都。
但是海上航行和江上航行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对于船只的要求也不一样。
一些小船根本就不适合在海上航行,一个海浪过来,可能就翻船了。
这三年过来了,陈平安对大唐也有了一个深刻且清醒的认识,那就是穷。
一切的问题都可以用这个字来覆盖。
李世民上位之后,已经是李唐立国第九年,可这九年时间里面,大部分时间都在打仗。
打仗也就是最需要钱粮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仅如此,还有军饷也要给到位。
这也是李世民为何能够打败其他诸侯的原因之一,不是天策军的将士们愿意死心塌地地跟着他,而是因为李世民没有亏待他们。
不怕人比人,就怕货比货。
全靠同行衬托!
李唐相对于其他诸侯,那真的是仁义之师。
李家的做法已经让上上下下觉得很满意了。
可就算是如此,你要是不给军饷、不给俸禄,你看别人还愿不愿意跟着你。
打完了天下,也要治理天下。
初唐时期,民风彪悍。
一直到后来,天下太平,官府的威严也树立起来了。
这才让百姓们都能够安居乐业。
可也是男耕女织。
勉强饿不死。
贞观之治算是让天下百姓们从隋朝时期,强征民夫、重徭役等行为,以及后面的战火的影响中走出来。
陈平安让人做过一些统计,民间船只凋零的情况下,甚至很多船只都行走在灰色地带。
重农抑商的情况下,商船都是登记在册的,也比较少,大部分都是官方运输船。
这样的情况下,造船技术能有多高
也就隋炀帝打造的龙舟还能够拿得出手,而其他的船只,大部分都是小船,或者说舟。
就这,想要实现远航
不可能的。
造船技术的成熟和提高,也要等到宋朝时期,韩世忠后来就拥有一队水师,也因此在黄天荡有了一场说得过去的战绩。
而等到明朝,因为江南的发展更快更好,而坐拥江南的诸侯,也更愿意去打造水师,这才继续提升造船技术,想要打造出来更强大的舰船。
如此,才有了后来郑和下西洋。
看一看郑和下西洋所乘船只,那才是真正的帆船,也是真正的舰船。
更是专门为远航打造出来的舰船,适合存放物资,也适合海上航行,里面有着船员生活的各个场所。
别的不说,单单看海商运输量就能看出来。
元朝时候的海运,最多的时候,一千多万石粮食,一般情况下,不低于四百万石粮食。
等到了明朝,一艘帆船的运载量更大。
船只运载量的提升,也能减轻航运产生的边际效应,同时,也能解决紫禁城人口提升,甚至是到了百万之后,因为物资过载的问题。
京杭大运河真的是功在千秋。
当然,紫禁城周边就是华北平原,有着一个大粮仓在,也能承载百万人口的压力。
唐朝不想拥有这样的运载量非常大的船嘛
未必。
在陈平安看来,很多事情都是技术的问题。
当然,唐朝造船技术也不是完全不行,不是还有一个隋炀帝的龙舟吗
把龙舟再改造一下,应该也能用来当做是航海船只来用了。
只不过,这种巨船不是现在百废待兴的大唐可以直接量产的。
陈平安一想起,明朝时期郑和船队六十三艘宝船,载人两万余,最大的船有四十四丈,而大唐现在拥有的就是那隋炀帝的龙舟,高四十五尺、长两百尺的船只。
这两百尺差不多也就是三十丈,当然,误差肯定是有的。
但是更为关键的是,隋炀帝的龙舟并不太适合海上航行啊。
那完全就是一个观赏性的船只。
在运河行走,还要几万纤夫拉着呢。
想一想,就有些头疼。
更让陈平安头疼的是,民间船只比官府船只更少。
要不是陈平安讲述了海上丝绸之路,给李世民献上了一个地球仪。
拓宽了他的视野,拔高了他的眼界。
估计这些船只都要被江都的人给拆了当柴烧。
不过,这都扯远了。
不管开海也好,做别的也好。
船是一切的基础,没有船,什么都别说。
到现在,大唐还没有建立真正的造船厂,才是陈平安比较头疼的一件事。
伤寒杂病论这本医书都没有让他这么头疼,而造船这件事情,其实在三月初的时候,就已经提上日程,属于五年规划中的一个项目。
但是,陈平安也知道现在的大唐财政状况是什么样子。
没多少钱。
新开发出来的马鞍铜矿,产铜量还算是可以,然而,想要铸造成为黄铜铜币,还需要好几道工序,效率真的一般。
就算是没有多少钱,那也好说,这里省一点儿、哪里省一点,再提提商税,还是能够拿出来一些钱,先建造一个小型的船厂,再慢慢地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慢慢地发展壮大嘛。
可是,最关键的在于技术问题啊!
陈平安虽然是个理科生,但是他又不是造船相关行业的专业。
所以,船的问题,一直压在陈平安的心头。
不过,也不能因为难,那就不办了。
李世民听完陈平安的诉求,直接道:人手方面,裴明礼和何潘仁会全部投入其中,关键还是你所说的工匠问题,要是能找到那些造龙舟的工匠,自然再好不过,要是找不到,只能另作他法。
陈平安抱拳道:喏。
也只能如此了。
他前来觐见的主要目的也是想要得到李世民的支持,有了他的支持,一切都好说。
李世民想了想,继续说道:朕也看得出来,这海上生意最赚钱的,东瀛确实有不少白银,而且,若是有了舰船,往来也会更方便一些,那东瀛小小岛屿之地,都能够几次安排遣唐使,大唐难道还没办法建造帆船,前往东瀛
不需要太大的船只,只要是能够运送货物,先从小船开始,等赚了钱,再慢慢地造大船。
陈平安也是这么想的,说道:陛下,臣也以为如此,而且,还能够鼓励那些世家也参与进来,他们可能掌握着造船的技术。
反正,东瀛有好几处白银矿山,先想办法把这些白银给运送回大唐,才是最大的事儿。
他们若是盯上了东瀛,估计也就看不上中原的土地创造出来的那点儿价值了。
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嗯,有道理。
李世民也没有把五姓七望世家当做是真正的敌人,从史册上来看,他们在后来也没有掀起什么风浪来。
所以,也就不必要担心,他们还会和隋朝末年一样,谋划天下。
世家大族想要土地兼并,也是为了能够种出更多的粮食,拥有更大的财富,耕读传家,说白了就是用田来收获粮食,而粮食就是最大的物资。
有了粮食,高价卖粮,得到最大的利益也好,还是用粮食来养活人,让这些人给他们去创造价值也好。
那都是可以的。
而当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他们看到了这去一趟东瀛,就能够带回来不少的白银。
谁还愿意冒着被大唐皇帝所愤慨的危险,去搞什么土地兼并啊!
直接去东瀛抢白银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