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安觉得在大唐当个公务员还算不错,衣来张手、饭来张口,最起码比去大明当个公务员要安全多了。
老朱杀大臣,那是一点儿都不手软啊。
谁叫他是马上皇帝,大明的天下那都是他南征北战打下来的。
网络上盛传,有明一朝,得位最正。
大唐毕竟是夺了表兄弟的皇位,而李世民更是有着玄武门之变的污点。
李世民想要功比秦皇汉武,那就必须善待大臣,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
等到夜幕来临,陈平安才写完贞观元年到贞观十五年的史册,其实,也没多少字。
毕竟,他又不是正统史学家,对整个大唐的历史了解得非常透彻,把每一年的事情,犹如百度百科一样写出来,只能是记得多少写多少。
这刚吃完晚膳,就见到郭安急匆匆走过来。
先生,陛下召见。
陈平安擦了擦嘴,去二楼把手稿带着,跟随郭安来到了大殿。
为了防寒,他外面穿着窄袖对襟官袍,里面穿着薄款的羽绒服,看起来,倒是魁梧了一些。
走进大殿,抱拳躬身施礼,说道:臣拜见陛下。
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么施礼,反正是学着影视剧里面,做个样子。
李世民抬眼,淡淡地问道:吃了吗
陈平安回道:刚刚吃过了。
李世民点点头,让郭安赐座。
朕已经吩咐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二人前往冀州平叛,不过,为了不打草惊蛇,则是先让斥候去冀州打探消息,然后联络罗艺的部下,最好能够快速抓住他,尽早平息冀州之乱。
陈平安微微一想,就明白李世民的心思,他所说的历史上,罗艺谋反,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成功平叛,而如今,罗艺谋反的消息还没传到京师,李世民却先一步说罗艺谋反,这岂不是扣帽子
至于罗艺会不会谋反
李世民亲眼见到陈平安从青铜门中掉下来,也试探过,到最后认定了他的身份,那自然也会相信他。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李世民能够在十九岁就开始争霸天下,依靠的就是他本身的能力和性格。
陈平安道:陛下圣明,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提前前往冀州,若没有什么大的变故,应该会比历史上更快一些平息此次风波。
李世民点了点头,然后继续说道:你今日所言治国理政之策,内容过于渊博,朕虽有所获,却因其中涉及到太多的国策,一时半会儿,怕是难以完全实现。
朕思索良久,觉得还是着眼于当下,如今之大唐,以及朕现在能做一些什么。
你可有什么想法,觉得朕现在可以做一些什么,能够快速壮大大唐
陈平安说什么政治制度,大宋的重文轻武之恶果,大明的内阁,以及宦官干政之恶果,清朝的闭关锁国等。
又说了什么商业之道,士农工商缺一不可,打压商人,只会让大唐小富,用好商贾,可让大唐真正富裕起来等等说法。
李世民听了,只觉得有些像是听天书一样,不知其所云。
所以,在安排了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立即去冀州平叛,以平息即将到来的动荡,才想明白,应该如何用好陈平安这个人。
他所言的那些国策,听起来似乎非常有道理,却难以实现,有种云里雾里、纸上谈兵的感觉。
不过,完全可以利用陈平安熟知大唐历史,知晓即将发生的事情,知道谁是忠臣、谁是奸臣,知道何时有天灾,何时有人祸……,这些才是当下可以用到的。
李世民的这一问,倒是让陈平安愣了一下。
着眼于当下,李世民能做一些什么
历史上,李世民是怎么做的……让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风评;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另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廷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励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
另外,还有轻徭薄赋、任人唯贤、休养生息,三年之后,以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统率诸将北征,击败了突厥,抓住颉利可汗,洗刷了渭水之盟的耻辱。
陈平安思索着,除了这些,李世民还可以做些什么
又或者,李世民其实是在问,他陈平安可以做一些什么,可以让大唐快速壮大起来。
明白了问题的关键,那自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李世民安然地坐在那里,看着坐在他面前,陷入沉思的陈平安,耐心地等待。
陛下,史书上,陛下登基之后,政吏清明、任人唯贤、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等国策,让大唐很快就恢复了实力,于贞观三年十一月北征,一举击败北地突厥,抓住颉利可汗。
所以,大唐之壮大是必然,不过,臣思索之后,倒是也有一些想法,让大唐更为壮大。
李世民听着陈平安所言,知晓自己于三年之后北征,击败突厥,多少还是有一些自豪,同时,也更有了信心。
哦,说来朕听一听。
陈平安抱拳道:臣虽普通之人,却也是来自于一千年之后,算得上是站在了五千年历史长河上,学到了不少知识。臣有一法,可以锻造更坚硬、锋利的兵器,以及更好的盔甲。
不错,高炉炼铁法,炼焦、脱炭、百炼钢,以及锁子甲等,倒是可以先把这个弄出来。
三年之后的北征,大唐将士们的装备焕然一新,兵器更坚硬锋利,盔甲也更为方便和坚固,伤亡也就更小。
这是陈平安现在能为大唐所做的最重要,也是最有用的一件事。
李世民紧握双手,再好的自控力,在听到陈平安的话,也不免激动万分。
作为同样算是马上皇帝的李世民,他十分清楚,若是能有法子,锻造出更坚硬锋利的兵器,对于大军上下而言,对于如今的大唐而言,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好!
若此法可成,想要什么封赏,朕都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