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看着王曾、吕夷简、张知白回去的身影,心中思考着刚才的言语。
“老爷,房间还未打扫干净,你先讲究一下。”旁边的仆人提醒道。
“嗯,我先去外面逛逛,打扫好了再来叫我。京城好久没来,不知又有多少变化。”
看着城中的车水马龙,李迪慢慢的逛着,直到仆人将其叫回家中。
李迪坐在书桌旁。手中拿着书籍,仿佛是在看书。但是如果细看的话,却是可以发现,李迪的心思仿佛不在书上。
······
在休息了一天后,也就是第四天,朝会终于开了。
如通以往那样,百官跟随三位宰辅,逐步的迈入议政的大殿。而在此时,李迪赫然在列。
在大殿的殿堂上,赵祯与太后赫然在列。太后身旁的宦官见百官都进入大殿后,躬身高呼。
“上朝!”
文武百官作揖。
“问陛下安?”
百官喝。
赵祯听着百官的喝声,微微一震。这时,赵祯对于皇帝这层身份的概念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在皇帝这个位置,仿佛就处在众生之上,众生随其心意让事。
“陛下!”太后见赵祯不语,低喝提醒道。
“躬安。”
“诸位爱卿,免礼平身。”
“谢陛下。”
文武百官再次作揖。
“问太后安?”
百官喝。
“躬安。”
“诸位爱卿,免礼平身。”
“谢太后。”
文武百官站立后,太后见到李迪,笑道。
“李迪爱卿。”
“你一直不想让我参与国事,恐怕是一种过失。如今我将天子抚养成人并登皇位,你认为怎么样?”
李迪对答说:“臣下蒙受先帝的恩德,如今见天子聪明通达事理,臣不知道皇太后的大德,到了如此地步。”
太后听到李迪的话语,大悦。
“诸位爱卿,开始议事吧。”刘娥缓缓出声道。
随即便有官员出列奏是。随着时间的一点点推移,朝会也逐渐的步入尾声。
当太后刘娥听完最后一件奏事时,便出声。
“卿等还有要事否?无要事,那便退朝吧。”
听到太后的话语,赵祯却是神情微微一震。
“大娘娘,我上次询问过王相一个问题,现在我想问王相的回答是什么?”赵祯话语轻声向太后刘娥询问道。
太后诧异,连忙看向王相。
“禀太后,官家确实向臣问了一个问题。”王相出列回道。
“什么问题?还需王相思考这么久?”太后听完,诧异之色更浓。而听着两者之间的对话,文武百官也逐渐注意过来。
“王相,说下看看,让我们见识一下能难住王相的问题。”旁边有官员起哄。
“陛下曾问臣,臣子是应该忠于君王,还是应该忠于社稷。”王曾在一旁回答道。
听着王曾的话语,刘娥却是微微一笑。
“这个问题,这么简单,王相竟然要思考这么久?”
旁边有官员笑道。
“这个问题的答案自然是要忠于社稷了。”
“错了,这个答案应该是忠于君王。”然而却有官员反驳道。
“忠于社稷。”
“忠于君王。”
刘娥见文武百官在争执中,隐隐约约却有一种大吵起来的氛围,连忙向旁边的宦官示意。
宦官见太后的示意,连忙躬身高呼。
“肃静!”
听到宦官的话语,文武百官的话语随之一静。然后瞬间所有人都盯着那宦官。
宦官见此情景,头皮微微发麻,转头看向太后。
太后见此,却是笑道。
“诸位爱卿,不用争执,先看看王相的回答吧。”
听到太后的话语,所有的人都转头看向王曾。
王曾刚刚见了那番争执的场景,却是有些错愕。然而错愕中却有一丝灵感,仿佛从脑中迸发而出,然而却抓不住。
听到太后的话语,王曾惊醒,答道。
“臣以为当忠于社稷。”
“古语云: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故臣认为应当忠于社稷。”
“而且,作为一个君王,其是社稷之主。只要其是真正的君王,那么臣子忠于社稷的通时,也肯定会忠于君王。因为两者是不冲突的。”
听到王曾的回答,百官微微点头,虽然其中有些抗拒的话语,但是却是没有人正面反驳。
赵祯见此,却是微微一紧。如果百官就此沉默的话,自已谋划的事,恐怕就付之一炬了。
思索片刻后,赵祯出声。
“忠于君王,那么君王肯定会信任于他。但是忠于社稷,君王就不一定信任于他了。”
“况且,对于君王来说,臣子如果忠于社稷的话,那么对于臣子来说,是不是在特殊的环境中,会卖掉君王呢。就比如本朝攻破南唐那样,也许南唐的臣子也是为了忠于社稷,而卖掉南唐的君王呢?如果是这样,对于君王来说,忠于社稷的臣子,又有何用。”
听闻赵祯的话语,记朝哗然。尤其是听到南唐示例,更是大震。
因为赵祯的话语,对于南唐灭亡的举例,太过于特殊。如果是站在宋朝统一的立场看,这是一个无比正确的选择,毕竟当时的宋远远强于南唐,有着一统的可能,对于一统的社稷而言,无疑是抵抗越少,那么对于吞并后的宋来说,其掌握的实力越强。然而,这件事却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这种不抵抗的行为,在南唐君王的眼中,无疑是一种背叛。而这是导致南唐旧臣在新朝不受重用的原因之一。
“臣以为当忠于君王。”这时突然有官员出声。
百官向那人看去,却是一个意外的人,因为那人,赫然是枢密使曹利用。
看见是曹利用,百官中也有人迟疑之色增加。当然,百官中也有人像看客一样,默默的事情的发展,没有出声。
赵祯见此情景,微微皱眉,虽然有人选择忠于君王,但是更多的百官却是没有表态。而在他的谋划中,百官的表态却是其最为重要的一环。
见此情景,赵祯决定再加一把火。
“诸位爱卿,既然对此都有意,那么便对此进行一下表态吧。忠于君王的站在曹爱卿的那一边,忠于社稷的站在王相那一边。”
听着赵祯的话语,文武百官微微一震。尤其是朝中的王曾、吕夷简、张知白、李迪。
他们或许已经知道赵祯想要让什么了,然而到了现在,对于他们却是没有了思考破局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