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时期。
“正是有唐太宗的拨乱反正,才造就了贞观盛世,其中的关键在于尽忠于国,虽仇必赏,心怀异谋,虽亲必诛。”
朱棣在靖难之役后,夺了自家侄子的皇位和江山,急于找到依据以说服朝臣和天下人,而唐太宗就是他的榜样。
清康熙时期。
“朕察古来之帝王,如唐虞的都俞吁咈、唐太宗的虚心纳谏,君臣上下如同家人父子、情谊融洽,因此能够遏恶扬善,使其人尽其才,以致天下大治!”
康熙更看重的是唐太宗的文治,他很羡慕唐太宗手下有那么一大批能人而且君臣能够相处得像一家人,所以他对待官员比较宽容放纵。
宋朝。
“唐太宗的行为很多时候都是在追求虚名。
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都会先大肆宣扬,制造声势,然后才付诸实施。
就为了让这些事情能够载入史册,流芳百世。”
赵光义对李世民则觉得过于追求虚名,做事都要弄得人尽皆知。
“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尚可,也算是贤明君王。
但非常喜欢作秀,假装虚心纳谏,远不如汉文帝。
作为君王,就应该爱护臣下,信任他们,还怕治理不好天下吗?”
赵构对于李世民则不认可,在他看来,李世民英明犹豫,但诚信、诚意不足。
赵构的丞相秦桧对李世民评价也很差,他认为其杀戮兄弟,智慧没有汉文帝高。
朱熹也常贬低李世民,他在《朱子语类》中,对李世民评价其私心很重,名义上是为了天下苍生着想,其实是假仁假义,自私自利。
“太宗占弟媳,高宗取小妈,玄宗纳儿媳,武氏牝鸡司晨,脏唐名不虚传,我大宋就没有这样有违人伦的事情。”
“天幕的歌词竟然给出这么高赞扬,后世之人不可理喻!”
“我大宋文华昌盛,与邻国偃兵息甲,共享太平盛世,哪是李唐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