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逆TXT > 都市小说 > 冉闵谢安王羲之 > 第877章初战笈多
第877章初战笈多
成立内阁,稀释皇帝手中的权力,这是冉明计划内的事情。皇帝这个工作,在历史上要想做好其实并不容易,冉明不像老朱,拥有无限的精力,冉明也想好好享受一下生活。
大明版的内阁制就涌上冉明的心头,明朝内阁制,事实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政治体制,哪怕天子再混蛋,国家都能照常运转,研究明史的人或许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明朝皇帝越是不作为,像成化天子因为口吃的原因二十多年不见外臣,还有那个喜欢做木匠活的天启帝,偏偏崇祯上台,要想大权独揽,结果还国事每况俞下。
明朝的内阁制,其实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掌控政府实权的内阁和负责实际事务的六部脱节,使得首辅可以轻易独揽大权,大多数阁臣找不到负责的具体事务只能沦为摆设、起不到辅佐作用,而六部则因为负责事务的大臣地位降低而行事常常掣肘,结果上下沟通不畅运转不灵。
而冉明则把内阁成员各职责细化,每一个阁员则单独负责一块,这样,首辅大臣(官称丞相、也有人称其为首相)可以统揽全局,而其他阁臣也可以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施展拳脚,上下一体如臂使指。
最初冉明打算把六部尚书全部入阁,然后加上首辅,这个是七个内阁成员,然而由于历史上中国都是封建社会,而魏国则是工商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体制不同,所以原本的六部架构,就无法满足国家的需求。
不过冉明可没有像后世天朝那样弄出二十六个部来,而是弄出了十七个部,除石油、化工、航天、铁路等部门不设,还有外交部冉明也没有设立。所谓的外交部仍沿称鸿胪寺,外交主管则为鸿胪寺卿。虽然魏国也需要外交工作,但是冉明的宗旨就是军事为先,不服就干,外交让步,能用军事解决的问题,绝不用外交手段解决。
什么纵横。什么诡辩,这都基于一个现实,国强则外交强,国弱则无外交。认你说破大天,外交也外交不来实在的利益和领土。
所以冉明举行这个内阁制,既不像唐朝的内阁,也不像明朝的内阁,而是一种在明朝内阁的基础上进化的内阁制度。冉明继续说道:“内阁首辅大臣,首辅大臣可由皇帝提名,全国太守、刺史以及职司主事以上官员选举产生。全国目前共有三百二十八票,外加南洋四镇总督四票,首辅在全国选举票数超过半数,则可直接当选,若无半数,则由皇帝任命。而内阁成员,则由内阁首辅大臣负责组阁,把内阁成员提名,有皇帝和开英阁学士审核。”
冉明的介绍中的讯息太多,一时间大臣都消化不了,特别是天英阁这是什么东东?冉明又介绍道:“这个天英阁学士,朕计划是由魏国公爵以上勋贵兼任,所有公爵以上人员,皆兼职天英阁大学士。”
魏国的候爵泛滥了,可是公爵却没有,除了冉闵开国时封了四十八个公爵爵位之外,冉明朝又七个,此时魏国总共只有五十五个公爵,籍罴一个王爵,此时天英阁成员则为五十六人。这么一说,大家都明白了,权力仍没有下放,而都是在一个圈子里。冉明咳嗽一声道;“首辅大臣没有陆相和海相的提名权,海相和陆相以及参谋**为皇帝直接任命,军官升迁和考功,则归国防部考功司管理。”
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避免形成文贵而武贱,历朝历代,吏部主管天下官员任免,而武将任免其实也掌握在文臣手中,这样以来,为了自己的前程,武将不得不向文臣低头,形成文高武低的局面。
冉明对这种现象非常痛恨,特别是在后世当冉明看到历史上韩琦为了打压狄青,对其部将不言而杀。还说出了名言:“东华门唱名才是好男儿。”明宋两代,其实有一点是相同,那就是国家视军人为奴隶,这样也不能怪军人不为国家卖命。冉明痛感由于贱视武人导武人地位低下,以至于军队战斗力每况愈下的教训,于是着意提高武人的地位,将军队的统御之权完全抓在手中,让军队自成体系,不允许文官通过掌握升迁的方式来压低武人的地位。并且,他多次赐予军队中的高官荣衔,以便给他们更有底气维护自己的地位。
他并不害怕给武人以高地位之后武人会作乱,因为他知道,只要民心军心在朝廷一边,谁作乱都不可能得逞,极少有人会铤而走险——而如果民心军心尽失的话,就算武人不作乱,王朝又怎么能保得住呢?
冉明其实更相信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功高盖主之臣,只有无能之君。就像后世天朝太祖,他从来没有直接打过任何一仗,天朝那么多将帅,谁敢反他?至于后代扶不上墙,那也怪不得别人,就算把天下将领都玩废了,可是还有外敌啊,北方游牧民族都是在汉民族强盛的时期俯首听命,可是一旦中原王朝露出疲软之色,他们就会像见到血的狼一样,一涌而上。对于这一点,冉明更相信,维系统治的基础不是武人乱政,而是朝廷不作为。唐朝形成藩镇的根本原因就是朝廷官僚**,大量寒门人才没有出头的机会,所以他们才会依附藩镇,对抗**。
要想保持廉洁有效的运转体制,只有在制度上着手,加强透明化管理,让贪腐无处遁形。**受贿抓住之后,立即抄家灭族,在这个时代可不像后世,捞钱想上外国跑,门都没有。
这么一说开,在场的大臣们都明白了,这个首辅和可以说是丞相,而阁员则为左右仆射,虽然名称不同,但是职责却相同。丞相不能兼管军事,否则置皇帝与何地?再说首辅拥有了内阁提名权,把人事权和财权都掌握在手中,这个权力已经够大了。这么一改革,其实大臣们也都非常赞同,把六部改为十七部,这样以来就多了十一个部堂尚书,二十二个侍郎,四十八个职司主事,这等于多置了八十一个高官位置,这样也是皆大欢喜。
王简道:“陛下,可如此以来,这皇权。”
冉明摆摆手道:“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朕是人,不是神,也会累,也会疲惫。人也会越来越老,汉武帝年轻的时候是何等的英明,远见**,可是到了晚年也一样昏庸。朕就像把国事托付给大臣,维持国家的运转,这样以来,朕可以好好歇歇,也可以离开这九重之地,出外面看看朕的这大好河山。”
“陛下明见**,臣等不及!”众臣看到冉明这样轻易自动放权,顿时欣喜异常。
皇位争夺是非常血腥的,这也是天下动乱的根子,谁都想当皇帝,都想享受天下至尊的乐趣。然而,这同样是一个祸根,一旦改朝换代,皇族的下场也是非常悲惨的。除了刘阿斗之外,很少有人可以善终,特别是爱新觉罗氏,那简直就是逆天了。冉明把权力放给首辅,自己把握军权,也不怕首辅想当皇帝,枪杆子里出政权,任谁是再大的本领,也敌不过枪,敌不过军队。
就在这个时候,秘书郎习辟疆抱着一大叠文件,把所有的文件下放给在场的大臣。这些文件是冉明和王猛制定的责任内阁制度的书面文字文件,上面明确而详细的写明了新成立的部是什么权限,有什么职责,首相的必备条件。
冉明可不像明朝弄什么非清贵文臣入阁,什么非翰林不得入阁,其实清贵文臣用阁,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漏洞,听上去非常好听,可是事实上呢,那些翰林学士不是状元就是榜眼、探花之流,文章诗词倒样样出众,可是对于地方治理和国家管理绝对会是一头雾水。
冉明入阁的条件则非常奇葩,首先明确规定,未在边地为官者不得入阁。这一点是冉明想破了脑袋想出来的制度,首先是中国王朝历朝历代对外疆地区治理根本不到位,像**,在汉朝时期已经是乐浪郡的辖境了,偏偏千年传承,最后在明朝独立了出去,至于交州诸郡更不用说了,哪怕占领的地盘再大,如果没有合适的人才去治理,仍然无法进行汉化。
所以,冉明特别指出一点,入阁条件,必须至少在边州为官一任,考校优秀的官员。边州的范围其实就非常广了,像魏国如今幽、并、营、并、秦、凉、宁、广、交州都属于边州,这样就是激励那些有进取心的官员自动下放边州为官,治理边地。这样以来,魏国的边州郡县汉化程度就会加快,成绩也会非常显著。
你想入阁,去边州吧,边州立功快,很容易出成绩,这样就具备了入阁的条件。弄不好还可以成为天下首辅,这可不比汉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小。
虽然边州条件差,气候恶劣,也会非常艰苦,可是和远大的前程相比,这点苦倒不至于不能忍受,五年时期为一任期,只要是边州,考校中上,就可以提升一级,这可比中原州郡容易多了。
冉明懒洋洋的躺在龙椅的靠背上,静静的打量着众臣,期待众臣给给予意见,只是非常可惜,这些大臣此刻都异常兴奋,全然投入了对未来的妄想中。这个责任内阁制,可是耗费了冉明太多的心血,哪怕他是一个站在历史巨上肩膀的穿越人士,但是整理制定这个制度,也花了冉明足足数年心血,可以说从开元二年之后,冉明就有了这个计划。
从每一个条件,哪怕是每一个字都经过冉明和其幕僚细心的推敲。
笈多帝国胡格利河(洹河的支流之一)的河面上,突然出现了一支庞大的舰队。这支舰队拥有一百多艘大小战舰组成。魏国远征军向笈多帝国发出通牒,让其为魏国准备三千万石粮食。当然这个通牒直接被笈多帝国无视了。作为古印度历史上的拿破伦,沙摩陀罗·笈多也有自己的尊严。
笈多皇室拥有贵霜血统,和中国一样,这个贵霜国也是一个传统陆上大国,他们在最强盛的时期,可以组织十数万骑兵进行大规模征战,当然这和游牧民族骑兵不同,他们可是超过八成的重装骑兵。作为拥有贵霜贵族血统的沙摩陀罗·笈多,也非常自负,就算笈多帝国的海军失败了,可是他们还有一百多万军队,还有强大的步骑精锐,在海上你魏国塞里斯人是强悍,可是一旦面陆地上,你们还不够看。
笈多帝国倒没有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规矩,陈勇派出的使者总共有一百多人,结果三十余人被杀,剩下的都被割掉了鼻子,直接打发回来了。陈勇勃然大怒,不过他却没有怒而兴兵,因为不太清楚笈多帝国陆路的实力,所以就组织了一支先遣支队,由刘牢之率领,率领三个步兵营,前往笈多帝国。
在向导在带领下,刘牢之所部终于来到了笈多帝国本土,只不得却没有顺着洹河逆流而上,因为刘牢之清楚,一旦遭遇笈多帝国重兵围堵,他们这一支兵马搞不好就会被折在笈多帝国,所以刘牢之却选择了一条胡格利河,顺着河流而上。沿途倒没有遇到什么阻力,轻易的打破了笈多帝国十数个庄园,抢到了四十多万石粮食,把舰队的运输船装满了。就在刘牢之下令返航时,突然接到了斥候的汇报:“一支笈多军队来了!”
刘牢之道:“距离还有多远,人数如何?”
斥候道:“大约一万五千人到两万人马之间,拥有五千余骑兵,一万余步兵,倒没有看到象军部队。此时距离我们还有三十里,其步兵和骑兵倒滴有分散开,而是缓缓而来!”
刘牢之沉吟道:“周围有没有笈多帝国的后续部队?”
向导道:“应该没有了,利卡塔原本并没有驻军,只有苏多努蒂的的城邦有三万多军队。”
谢玄道:“刘将军,不如让末将去试试笈多帝国的陆人成色?”
作为冉明的小舅子,谢玄的官可没有人情,都是凭借战功得到的。现在凭借着**土著之乱的功劳,谢玄升为了步兵营校尉,麾下拥有一个战兵营还有三个千人队的土著辅兵。
“如此,”刘牢之道:“也好,如果我们这样退回去了,别说你不甘心,就连本将也会愧疚万分的。”
随着刘牢之的命令下,整个舰队开始动员起来,运载着陆军步兵的舰船开始靠向岸边,由于胡格利河并没有专门的码头,魏国登陆需要搭乘蜈蚣船,数着吃水极浅的蜈蚣船并装在一起,组成了简单的栈桥,大量士兵通过栈桥登上河岸上。
“咚咚”的战鼓声吃起,战鼓声既是命令,普通人听到战鼓声只会感觉热血沸腾,可是魏军士兵们却可以听到不同的意思。随着鼓声响起,令旗挥舞,一队一队魏国步兵营刀盾兵在前,弓弩手在后,而枪矛手则竖起长矛,各兵种随着鼓声的命令,缓缓前进,尽管步幅不快,却可以给人一种急切的压迫感。
不足一柱香的时间,先登陆的一个部完成了集结,接着不到两刻钟的时间,整个营完也成了集结。
谢玄抽出横刀,向前一挥喝道:“大魏万胜,前进!”
“砰!”所有将士都是整齐的迈出一步,做出这样的动作之后,本就森然的队伍突然间杀气迸发。整个步兵分成八个千人部,其中三个部在前逞人字形前进,而两个部的人马则作为预备力量,至于那三个马都拉和瓜哇人的土著辅兵,则跟在后面运输物资。
三十里的距离按说也不算近,但是对于骑兵来说,这也不过是两刻钟的时间。谢玄所部在前进了将近两刻钟后,终于遭遇了笈多帝国的前锋侦察骑兵。在一个一百多人的笈多侦察骑兵面前,魏国继续前进。这名笈多帝国骑兵队长喃喃的道:“怎么世间会有如此兵马,怎么会有如此兵马?”
PS:时间有点紧了,写不完遭遇战了,不好意思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