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逆TXT > 都市小说 > 冉闵谢安王羲之 > 第836章富可敌国
第836章富可敌国
冰井台是一千七百多年以前曹魏时建筑的,用以贮藏冰块、煤炭、粮食等物,准备在紧急时应用,实有战备意义。《中国煤炭史》载:"中国曹魏冰井台是贮藏煤炭最早的地方。自从冉明来到这个世界上,他就不会浪费大量财力储存冰块了,因为芒硝和水会产生汽化反应,从而可以达到化学降温的目的。
不过,作为战略物资储备区,冰井台储存了大约三十万石粮食,十六万斤猛火油以及数百万规模的弩箭、火箭弹。由于邺城之战耗费了大量的战略物资,原本庞大的物资储备仓库,慢慢被清空了大半,剩存下来的空间,也被废物利用,就是关押冉智叛乱之案要犯的监狱。
没有办法,涉案人员太多,多得连邺城所有的监狱填满都装了不到十分之一,剩下的人员都被移至冰井台的地下仓库里。
冉明这一次真正的目的,就是隐藏在魏国内部的不安定因素,所以这一次抓捕和审讯工作,非常有效,大量罪责不太严重的犯人在宣判之后,就被魏国押解着发配到河西五郡以及辽东等地,而冰井台的地下仓库区,也慢慢变得空旷起来。
然而,在地字号丙区仓库里,还有数百名犯人既没有宣判,也没有处置,而是继续关押着。这其中就有魏国赫赫有名的海船王王丁,以及河东薛强冉智叛乱中的要犯。
在冉明回归邺城之后,冉智之乱的影响已经日渐平息。然而,最让冉明为难的莫过于对于薛强还有王丁两个人的处理。要说薛强,事实上已经查清,他是背着薛陶投靠冉智的。在得知薛强从贼之后,薛陶也立即对外宣布与薛强断绝父子关系,并且把薛强开革宗族。虽然名义上薛陶和薛强划清了界线,可是事实上骨肉亲情却是不易被抹杀的。
薛陶求情求到了王猛头上,王猛和薛陶在胶东国期间也曾共事,和薛强也算认识,关系虽然算不上亲密,至少也算是熟人。在历史上王猛与薛强薛明威是关系莫逆的朋友,桓温曾问王猛“江东无卿比也,秦国定多奇士,如生辈尚有几人?吾欲与之俱南。"猛曰:"公求可与拨乱济时者,友人薛威明其人也。"温曰:"闻之久矣。"方致朝命。强闻之,自商山来谒,与猛皆署军谋祭酒。强察温有大志而无成功,乃劝猛止。俄而温败。
其实王猛和薛强,要想的就是从龙之功,如果当时桓温表现出哪一丝想要夺晋而立的意思,王猛和薛强肯定会全力支持桓温。在得知薛强的遭遇后,王猛又怜惜其才,随向冉明劝谏“赦免薛强!”
冉明问王猛:“薛明威何德何能,苛求赦免!”
王猛答道:“无他,为陛下之科举制度顺行!”
听到这话,冉明悠然而笑道:“景略莫不是危言耸听?”
“非是如此!”王猛道:“陛下在全国首推科举取士,然而寒门人才何其渺矣,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与士族门阀子弟难以抗衡。而薛明威有才能,兵事战策、吏治内政,样样精通,堪称文全全才。在公平的情况下,以科举考试,肯可以名列前茅。而河东薛氏,是在三国时期蜀国灭亡之后从巴蜀迁移至河东的,在永嘉之乱期间,河东薛氏都是坚持“凭河自固”的政策对抗诸胡,匈奴是他们也打,羯人,鲜卑他们同样也打,可以说薛氏是代表了河东抵抗势力的旗帜,但是河东薛氏却不是士族门阀,只是地方豪强。虽然河东薛氏也曾出过几任太守,但是从来没有进入中枢方面大员,故薛氏足以代表庶族寒门。”
王猛并不知道河东薛氏自薛强成为后秦大司徒开始,渐渐发迹。在南**时期河东薛氏成为五品以上官员四十七人,同期闻喜裴氏仅四十六人,而河东解县柳氏二十人。可是河东薛氏立族之本不是以诗书传家,而是以武传世,所以在历史上仅南**时期,河东薛氏就出了二十九员历史留名的将军。永嘉之乱,中原沦陷,河东薛氏,聚族阻河自保,不仕刘(渊)、石(虎)、苻(坚)者数十年。算是在这个时代忠义的代表。
冉明听了王猛的话,这才慎重起来。由于在这个时代,文化知识扔垄断在士族门阀手中,贫民百姓和寒门、庶族几乎没有学习的机会。当然有了冉明这个情况,可以改变很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至少在才学方面,寒门和士族子弟暂时没有什么可比性。在这个时代,各士族门阀培养人才都是以族学的方式,而其族学虽然都是其家族子弟或偏远支以及家生奴才、佃户,荫户。
而且在人才教育方面,比后世的应试教育先进多了,每一个孩子在学会认识字之后,就会在经子典籍里找一篇文章,作为这个学生立身文字,学生需要把这篇文章记在心底,按照他的话来说,哪怕到你死的那一天,当有人问起你的立身文章的时候,你也必须滔滔不绝的把它背诵出来,唯有如此,文章才算是镌刻在你的心里。当你做事的时候,不论是非曲直,都会由这本书的内容来告诉你如何选择。圣人言——抵万金!其次是,这个学习是一个裁弱留强的淘汰过程,不可思议吧?其实每一个家族的教育资源都是有限的,只有有天赋,足够聪明
的子弟才有机会占据这种宝贵的资源。
其实士族子弟,如何没有真才实学,是不可以出仕的,当然他们会依靠家族的势力在地方官府中当一个小吏和挂一个职事,领份钱粮,混吃等死。但是绝对不会凭借家族势力,直接推到朝堂上当主官。而且士族也注重人才,比如在荫户和佃户中,发现好苗子,他们也会尽力培养,然后以联姻的方式,收为家族。
像陈郡谢氏,谢安在出仕前就是专门教育子侄学习的东山书院。当然,谢安的东山书院可不止几个子侄,只是谢氏族学里比较有名的几个人而已,东山书院最多的时候有一千多人,而平常时期也有三百余人。其实光谢安的子侄辈中,人数足足有数十,长兄谢奕八个儿子,二哥谢据三个儿子,四弟谢万三个儿子,五弟谢石四个儿子。还有六弟谢铁以及谢安自己的儿子,事实上在谢安众多子侄中,留下名号的不过谢氏四杰既“封(韶)、胡(朗)、羯(玄)、末(川)
”事实上这四个谢氏俊杰,没有一个浪得虚名之辈,随便拿出一个,至少在公平的情况下,全部进入一甲没有问题。
谢氏子弟若参加科举,其他家族也会同样杰出子弟参加。不光谢氏有杰出子弟,尚书令王简也有家中子侄“旷、若、虚、舟”据传闻也是魏国风云人物,这四个王氏子弟,其中王旷、王舟精通兵事,王若极善内政,王虚则是文武双全。凭真实实力恐怕王氏四子进入一甲二人不难。
至于清河崔氏,在崔悦这个老狐狸的培养下,崔氏可是厚积薄发,率先推出来的崔宏已经在魏国打响了名气,成为青年俊杰。那么问题就出来了,这些士族子弟可以全凭真才实学,把科举制度一甲二甲几乎全部包揽,那么结果只要出来,冉明同样失去了科举制度的意义。同时,也让天下寒门和庶族感觉绝望,他们肯定会以为这个科举制和孝举法一样,只是走一个过场。
冉明要想暗箱操作科举制度自然可以,只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一旦消息泄露,恐怕冉明就要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贻笑大方了。
哪怕千金买马骨,冉明也要把几个寒门人才送上榜单。可是这是第一届科举考试,所有的考生的答案当然会在随后公布,谁优谁劣,一目了然,要做假也做不了。关键是有些时候,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就算暗中操作一番,只是这样也失去了科举考试的意义。
冉明无奈的暗叹,寒门欠缺的还是底蕴啊。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古人诚不欺我!”冉明道:“既然如此,朕就恩准赦免薛强,准其参加科举考试。同时,明岁科举考试一定要做好全面的宣传工作,务必把科举政策、制度以及取士的标准,让天下百姓皆熟知。”
“微臣省得!”
冉明道:“科举制度,朕当初在青州也曾试行了一次,在这方面你有经验,所以这些事情,一定要多多费心!”
“份内之事!”王猛神情严肃的道:“陛下,还有一件要事,请陛下决断!”
冉明一看王猛的奏报,原来是关于船王王丁的处理意见,船王王丁制造了一个暴富的传奇。
从本钱三万金的小商贾,像王丁这样的商贾,此时魏国没有一千也至少拥有八百人。可是他在短短四年时间,因为跟冉智合作,平地分脏,财富也急速爆涨。从最初一艘海船,到如今拥有了一支海鲨级三万石大海船一百一十三艘,六十多艘两万石鲸鱼级海船,加上中型、小型运输船,他拥有了超过三十万吨的运输能力。别说现在,就算在后世,这也是一个世界级的庞大海运公司。
此时王丁因罪入狱,现在船王王丁留下的四百多艘大小海船以及三万余名熟练的水手,还有西卷、伏远、镇远、交趾,日南、不其等二十余海港,上千间店铺。这是一块非常庞大的大肥肉,盯着王丁这块肥肉的人太多,而且影响力非常大,结果各方相争,谁也不肯通缩,无论王猛,尚书令王简,还是御史大夫王宁都不敢轻易下决定。
冉明看完关于王丁的情报,很是无语。冉明凝重的盯着王猛道:“这个情报属实吗?”
“绝对属实,臣敢拿脑袋担保!”王猛郑重的说道:“王丁以及名下的财产,经过紧张统计,目前得出初步结论,王拥有一千四百万金的财富,当然这不包括王丁在邺城、不其、洛阳、长安以及孟津等四十六处宅院里的浮财,若是加上这批浮财,估计其财产会突破一千六百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