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逆TXT > 都市小说 > 冉闵谢安王羲之 > 第695章佛家末日
第695章佛家末日
当远在宁远城的冉明还在饱受酷暑的折磨时,而北方的邺城已经寒意凛然了。当时间进入十月,而一年之中,也将走到了尽头。
往年在这个时候则是官府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时候,而在开元七年一切将变了模样。虽然税赋照收,可是这个收法却和往常大不相同了。这个时代的税,都是征收实物。可是官字两个口子,百姓既是在收获的季节,也是饱受官府刁难的时候。既有官府层出不穷的杂税,也有底层刁吏的作难。
可是现在,却不同了。魏国的税赋改了,全部征收钱财,所有田地按照田亩数进行征收钱币。农民的粮食则是按照官府给出的保护价格,进行公开收粮。这其中,官府、地方乡绅、各宗族族老、乡老、里正,还有庞大的士子阶级,进行层层监督。
如果要玩猫腻,则必需要将其中负责监督的官吏、乡绅、各宗族族老、乡老、里正、士子等等。那么以来,这个开支成本就增加了太多。况且,一旦参与收购的粮商采取强买或变相压榨百姓的手段,将会进入官府黑名单,并处于十倍罚金,十年之内不得从事粮食经营,子孙后代三代之内,不得出仕为官。这么一连串的动作下来,风险就太大了,谁也敢玩这么高风险的举动。
作为穿越者,冉明深知官员和士绅那一套坑害农民的手段。事实上,冉明在这个阶段,只是太子,想管也管不了。不过,冉明写出自己的这一系列针对措施之后,就替给了冉闵。要说一般皇帝,可不敢这么做。因为这其中牵扯到了太多人的利益,恐怕就会滋生事端。
可是冉闵并不是一般人,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自耕农和小地主阶级是冉闵最大的财源和兵源,可不能让贪官污吏们给残害了。如果没有冉明大力发展教育,冉闵的魏国离开了这帮士族阶级,还真玩不转了。可是现在却不一样了,整个魏国拥有七百多家大小学院,其中拥有士子身份的人就多达十二万余人,虽然这个比例在魏国总人口只占到百分之八,如果在后世,绝对是垃圾中的极品,可是在这个时代,魏国的士子显然比历史规模大得太多了。
大量士子被书院分配到地方,而且采取了异地监督的方式,就更加避免了徇私舞弊的可能。刚刚从故纸堆里面跳出来准备一展抱负的年轻人们未来会怎样不得而知,但起码现在,他们还是很有理想,很有志气,也挺有节操的。
想要收买他们,或许可能,但是代价绝对超过那些粮商的承受能力。更何况,在这个时空,因为冉明从中南半岛、镇远岛以及叶调国大量粮食,这让粮商的利润压得非常低,而且他们几乎没有大发灾难财的机会。
随着明面上的御史、言官,暗地里的“天聋地哑”,从各个渠道汇总到冉闵面前的消息显示,最起码今年的收粮完税工作,毛病很少。各种坑农事件的发生率几乎降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点。
当然,不信邪的人也有,不过他们在第一时间就被“天聋地哑”和下放的御史、言官和那些热血士子揪出来了,接受了律法的严惩。不过这次税务改革,虽然严重的损害了各地官吏的切身利益,不过冉闵也按照了冉明的意见,给了他们一个甜枣。
冉闵颁布圣旨,給予了他们正式的官府身份。虽然他们不官,只是吏,不过却端上了铁饭碗,像官老爷一样,领起了俸禄。按照郡、县大小,除了那些拥有官面身份的官员以外,其他,六曹司职书吏、帐房、衙役、捕快、仵作、狱卒,更夫等,全部都拥有了工资。他们也吃起了皇粮。
事实上,自从封建制度确立以来,历朝历代,都这些基层小吏都不重视。而且朝廷还不给他们发放俸禄,这样虽然从明面上,产少了国家财政的收入,可是事实上呢,这些人员也是人,他们也需要吃饭,也需要养家糊口。朝廷既然不给他们发放俸禄,他们自然会想办法弄钱,羊毛出在羊身上,自然最终倒霉的还是那些百姓。
在冉明这个穿越人看来,这根本就是一道鸵鸟政策。既眼不见,心不烦。更加操蛋的还是满清,满清入关,官员的俸禄非常低,别说雇佣师爷、轿夫、车夫、随从、跟班的的庞大开支了,那些官员,连自己都养不活,怎么可能会当清官。
原本冉明是在开元三年向冉闵提出这些建议的,关键是冉闵手里也没有钱财,如果这么一改革,魏国就相当于每年多出二十多万张口吃饭,这些钱粮开支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可是随着冉明打劫了叶调国国库,魏国的国库也异常充实起来了。
当然,冉闵有了底气,进行了这种改革。这种改革是显然易见的,因为这些底小吏从来不领朝廷俸禄,他们的个人荣辱,全部都是上司所给,所以他们这些人,也更没有一点节操和忠君为国的观念了。
对于官员的俸禄,采取三层分配制度,既朝廷发放的基本工资,其次是地方税收截留部分,作为奖金,再次就是个人绩效业绩工资。
毫无意外,冉闵举动是得到了魏国一千五百多个县,二十多万小吏的忠心拥护。而且根据反馈过来的消息,这个改革的效果非常出色。毫无意外,魏国大部分地区,都得到了非常好的改善。而且这次改革中,还包括了这些小吏的上升渠道,他们虽然不能成为官身,却可以升级。从县升到郡或州,甚至是中枢。这样以来,更加激励了那些基层小吏前所未有的干劲。
这次吏治改革,实际意义并不亚于对科举取才的意义。
开元七年,这是魏国开国以来最好的年景,粮食产量普遍超过两石半(两百六十斤),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三石半甚至四石的高产。粮食的丰收让冉闵非常有成就感。
已经成为冉闵散骑常侍、户部度支主事皇甫真小心翼翼的将这些财务报表递给冉闵。
因为冉明的跨时代报表的出现,这让查帐非常方便,几乎是一目了然。
冉闵道:“楚季,明岁水利建设,要向贫困地区倾斜,特别是边镇百姓,他们的基础设施被破坏的非常严重,他们的日子过得非常苦,今年就算了,明岁幽、平、营、并、朔、雍、秦、凉一百七十九城,税收全部不必上交中枢,另外再从国库调拨三十万金,用于水利建设。”
皇甫真快速将冉闵提出的城池记住,事实上他其实不必记也可以,这些东西都会以圣旨明文下发的。
冉闵又想了想,眉头皱成一团,他道:“明岁高速公路的工程还要加紧进行,除了幽、平、营线,洛阳至南阳的高速公路也需要抓紧时间修建。”
尚书令王简突然听到这话,眼前不禁一亮。
南阳直抵荆襄,这其中的意思不言自明。看来陛下是不想再等了。
现在的国库好不容易充裕起来,可是冉闵三两下就划掉了一小半,这让皇甫真心头直跳。鼓励生育政策是冉闵和冉明商议的结果,这目的自然是了增强国力。可是这一年之中的新生婴儿也太多了,根据开元七年前九个月统计的数字,这个数字净增人口七十一万多人。冉闵可是吃了人口太少的亏了,如果他有足够的人口,并州和冀州,青、兖、洛、豫这些传统人口大州,就完全可以上升至汉朝时期的四五百万人口。
现在孩子生下来来了,可是抚养的问题也非常突出,新生婴儿不仅要饱,也要吃好,穿好。否则老百姓活不下去,肯定会造反的。只有营养充足得孩子,才能成长为未来魏国最可靠的战士和纳税人。
可是冉明原本并没有意料到这个时代的对生育孩子的热情,在后世,如果生养两个孩子,压力不是一般的小。可是在这个时代,你不七八个儿子,养活十几个子女,你都不好意思出去见人。光新生婴儿的奖金,这一算,怪怪又不得了,七万多金。
如果明年,这个数字肯定会轻易翻上一番,如果再过个十几年,那肯定就不得了。冉闵寻思,如果反悔,那就是打自己的脸,对于自己的威信也会有着不小的损害。冉闵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如约照付,其中一半折合税收,来岁减税。
其中一半以实物发放,像采取规模化产出的布匹、南洋运来的大米,还有奶粉,冉明发明的奶粮,对于像冉明这样的人家来说,那简直就是鸡肋,因为他们有钱,完全可以请几个奶娘,再好的奶粉,也不如母**营养全面。
可是对于那些百姓人家来说,这简直就是救命的东西了,尽管这奶粉的价格不便宜,却比请奶娘实惠多了。
冉闵突然道:“既然有了奖励,那么成年未育就要缴纳税。这个呢就叫社会抚养费。既以二十五岁为界线,二十五岁以下不需要教税,二十六岁起,每一男子每年就需要缴纳二十钱!二十七岁仍未育则缴纳四十钱,二十八岁就要缴纳八十钱。”
王简和皇甫真都是接触了数学的人,他们却知道冉闵磨刀向谁了。道士可以结婚生子,可是和尚尼姑却不一样啊,他们可是献身佛祖,终生不婚的。
只要稍为有一点数字知识的人就知道,冉闵颁布这个圣旨本身就是一个坑。即使不用缴纳二十钱,以二的基数算下去,就算和尚拥有再多钱,也不够罚的。
王简道:“陛下,这恐怕会阻力不小吧?”
“对了,这是朕考虑不周!”冉明想了想又道:“身为帝国军士常年戍边在外,身为帝国官员为国操劳者,不在此列。”
冉闵指着王简道:“此事交由五官中郎将具体负责,要尽快完善制度,落实责任,旬初大朝会交由大臣朝议!”
皇甫真苦笑不已,一旦这个提议通过,那么佛家就要青黄不接了。光那恐惧的税,没有哪个寺庙可以承担得起。皇青真甚至恶搞般的想到:“要不,和尚跟尼姑,凑合着生吧!”
或许是父子心灵感应,就在冉闵在魏国鼓励生育政策时,冉明也在宁远城举行起声势浩大的集体婚礼。
这场婚礼的男主角自然是魏国远征军将士,而女方则是叶调国、威远、镇远、伏远、宁远各地土著贵族的贵女们。经过四个多月的紧张筹备,一万两千多名远征军将士,包括冉明自己都将纳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