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逆TXT > 都市小说 > 冉闵谢安王羲之 > 第643章桓温的计划
第**3章桓温的计划
随着冉明亲自领衔主持侵税一案的消息传出,河洛地区各郡县大为震动。首先得到这个消息的还是郑议。郑议并不是荥阳郑氏,事实上他出身于堵阳郑氏也是荥阳郑氏的分支之一。
郑议急忙召集各大家豪强密议。其中像宜阳甘绰、偃师邬穆之、巩县程琨、孟津方桓等。
堵阳郑府,待所有四十余家大小豪强士绅皆抵达后,郑议便道:“诸位,这次陛下派太子要进河洛的事情,诸位可曾听说了!”
甘绰点点头,他不像其他人那样一脸惶急,而是平静的道:“是听说了,这事都传遍了,想不知道都难!”
“甘兄倒是看得很开啊!”郑议冷笑道。
甘绰道:“看不开又能怎么样,不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现在还有回头路吗?其实这个结局,早在郑公的意料之中吧!”
方恒比较胆小,听到这话就一脸不可思议的道:“郑公,你早就料到会有今日?”
方桓因为胆小,三儿子媳妇又是郑议的侄女,因为有姻亲之故,所以他不得不与郑议同进共退,可是现在他已经后悔死了,如果能给他一个机会,别说就二十倍的隐匿税粮,他也毫不在乎。方氏只算是一个小地方,不过拥有田地三千多亩。折算钱粮下来,其实也没有多少钱。
“确实是在我的意料之中!”郑议淡淡的道:“只是议当初只是猜测有这种可能,然而这个可能性极小的可能,却变成了现实,这也出乎了议的意料。咱们的陛下,比议对他的最高评价还要高啊!”
“最高评价?”邬穆之是一个笑面狐狸,满脸堆笑道:“郑兄对陛下的最高评价是什么?”
“人道老而不死为贼。”郑议道:“老夫今年已经活了六十岁,光皇帝就见过不下六个。匈奴的刘渊、刘聪也罢,羯人的石勒、石弘、石虎也罢,但是他们都比不上陛下啊。陛下其猛如虎,其智若妖,其贪如狼,自起兵以来,所向无敌。如今把目光落在这河洛地区,注定要多事了!”
甘绰道:“自从陛下打败了慕容俊,收复了河洛,这个天下已经姓冉了,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这个陛下,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
郑议直视甘绰“甘兄,你说遇到这样强势的皇帝是我们的不幸呢,还是我们的幸运呢?”
程琨道:“郑公以为如何?”
郑议道:“天下苍生遇到这样英明神武的皇帝是大幸,对于我们士绅豪强来说,未必是好事!”
甘绰道:“不,我不赞同程兄的意见,恰恰相反,绰倒以为,这反而是一件好事!”
“好事!”郑议冷笑道:“你真以为当今太子是好相与的角色?难道你曾忘记了,此子自出道以来,哪一次不是杀得人头滚滚,哪一次不是血流成河?这个小的,未必不如大的狠毒!”
“郑兄所言差矣!”甘绰道:“太子殿下虽然够狠,也够毒,但是却也不是不讲道理,相反,他凡事都是用道理开路,尤其是对我华夏一脉,尚未见他作出见利忘义之事。这应该是陛下和太子,都是尽一切可能团结我汉人的力量,同时也就是他们的缺陷所在。他既然高举汉人大旗,那么我们也就可以用这面大旗来限制他,他既然处处向我们示好,那我们就接受他的美意,只要不留下可以让他作文章的口实,我们却可以借他的威势拓展势力。”
“可是如今陛下的限期早已过了,我们恐怕已经把陛下和太子得罪透了!”郑议道。
其实他又何尝不知道这个太子和陛下不一样,荥阳因为跟着冉明经商,不仅第一年就回了本,第二年就大赚特赚,特别是那个钱庄,简直就是会下金鸡蛋的母鸡。
“得罪了又得如何?”甘绰满不在乎的道:“我们在做的诸位,哪一个不是家大业大,哪一个不是子孙满堂,家中出现几个不肖子孙,被这些不肖子孙一时蒙蔽,也不是不可能的……”
虽然甘绰的话没有说话,可是里面的意思已经明白了。为了家族利益,抛弃一两个重要子弟也不是不可以的。说一千道一万,还是为了保全家族。当官的可以一时失察,就算是出了天下的事,也只是连带责任,也不用负全责。只要家族可以延续,可以发展,儿子没有了,可以再生,媳妇死了可以再娶。
冉明和王猛决定去丰乐书院去看看三杰到底是何许人也!
不过,冉明看着王猛满脸忧虑,就笑道:“先生,何必担心,侵税一案,其实很好解决,脸我们给了,是他们不要,就不要怪我们翻脸无情!”
王猛担忧的道:“可是士绅是国之柱石啊!”
“柱石?”冉明冷笑道:“我看是蛀虫还差不多,这些士绅豪强只会依附在社稷上敲骨吸髓,当国家遇到危险,他们在哪里,当国家和人民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在哪里呢?匈奴人占领了中原,他们就转身一变,成了匈奴汉国的臣子,替匈奴人欺压我族同胞,匈奴人被羯人打败了,他们在转身一变,又成了石赵国的臣子,即使石虎那个残暴不仁的狗皇帝,可是他们还不是一样充当帮凶、走狗?父皇建立大魏,他们一看风向变了,也转而成了我大魏之臣,可是当我们大魏遇到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是怎么做的?我们又转投了东晋。说他们是三姓家奴,那是抬举他们了,说他们是变色龙,那还差不多!”
王猛虽然不喜士绅,但是知道国家治理,还需要他们。王猛还没有来得及说话,就听冉明继续道:“首先我们要确定一件事,我们在侵税一案调查方面,是不是孤军奋斗。我们现在要与地主这个庞大的势力集团战斗,是谁会支持我们呢?还是谁会反对我呢?”
冉明自然知道,古代的封建王朝改朝换代,其实就是一个经济成分划分的过程,依附在前朝的士绅阶级在建国后,要有很大一部分被打倒的,因为这个新生的国家需要从这些士绅身上吸血。用这些血液,也滋养新的士绅阶级。
就像宋朝大力扶持文官,那是因为被五代十国那些藩镇割据势力弄怕了,只要选择了文官这个阶级,以文制武。并不是宋朝皇帝认为读书人比武人忠心,而是他们知道文人注定百事无成,就算造反,也没有武将危害大。可是明朝呢?明朝是的政治体制,自成祖以后就是弱藩,特别是土木堡事变之后,明朝皇帝既没有藩王宗室可以依赖,又失去了他们的勋贵集团,作为孤家寡人,皇帝没有力量抗衡文官集团。
在这个时代的豪强和士绅土地和税就是他们身上的肉,朝廷想从他们身上割肉,其实很难。不过开国之初,当勋贵还不是真正的士绅阶级时,他们这些勋贵还会帮着皇帝,从士绅身上割肉,可是到了后期,早期的勋贵,为了这个国家建立了不朽勋劳的勋贵们,也成长为了士绅阶级,这时,让他们自己从自己身上割肉,谁会愿意?这也是历史上,为何越是王朝后期,国家财税流失越大,以致破产。
冉明自从穿越后,这才发现很多东西太理想化了。汉族人民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给他们刀剑,他们可以成为优秀的战士,一汉抵五胡也是现实中存在的。成祖带领汉家步骑,也照样五征蒙古,让不可一世的蒙古铁骑狼狈逃窜。给他们工具,他们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工匠,让他们做学问,他们也能成为举世无比的贤者,给他们锄头,他们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农民。即使做生意,也可以富可敌国。但是这样一个民族,却恰恰不能当官,一旦当官,就会迅速成为败类。
在中国不缺孝子贤孙,恰恰最缺少为国为民的公仆。人无完人,冉明也无可奈何,可以拥有千年不朽的世家,却容不下千年屹立的王朝。
张衮是辽东汉人,和中原汉人有一定的区别,燕赵男儿,自古多豪情,他是一个降臣之后,所以注定要比任何人更努力一点。张衮进入丰乐书院,进入冉明的书院,其实未免没有分散投资的意思。正是因为张衮被家族放在一个藩王举力的书院里,充当家族未来的希望之一。在冉明地位不明,前程莫名的时候,进入书院,张衮有了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可是柳暗花明,冉明居然成了太子,未来的国家继承人。他张衮也从一个一文不名的学生,成了太子门生。每次月底休假回家,张母都会像众星扮月一般,围着张衮团团转。张衮非常喜欢这种感觉。可是他知道,他如何努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快速进入冉明的视线。
机会向来是给有准备的人,张衮就是这么一个人。在冉明成为侵税案的主官之后,张衮就知道他的机会来了!
张衮找来一些河洛地区豪强子弟,每日花钱请他们吃酒,从他们嘴里得出了一些可贵的资料,比如,每家有多少田产,每年有多少产出,有多少收益。他们家中都是什么时候卖粮,有什么营生等,张衮利用这些蛛丝马迹,从中找出了他需要的东西。
张衮非常认真的把这个自己用了数天时间,废寝忘食整理出来的报告,这个报告他已经反复看了三遍,几乎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用反复推敲后,才定稿的。张衮还知道,冉明喜欢白话文,他又第一次用这种白话文体写了这份报告。
苻坚在康延川建筑国都康城,其眼光显示非常独到。这里是川、青、滇三省进藏的重要门户,既有横断山脉之险,也有三江环绕,这里既是桓温控制巴蜀的力量薄弱处,也是吐蕃较早接受汉文化同化的工区,关键有一点,这里盛产食盐,苻坚控制着康延川,也是控制着吐蕃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有可以不吃肉,但是却不能不吃盐。只要苻坚卡断任何一个部族的食盐供应,吐蕃各部就完全失去生存的机会,根本不用打。再说,苻坚麾下吐蕃六部已经归顺,这六部恰恰是吐蕃势力较大的部落,再加上羌族和氐族,苻坚的实力完全强于吐蕃。
苻坚的政治势力团体虽然算不上强大,就连桓温也可以完虐苻坚,不过相对而言,一个藏区大大小小的部落总共有几十家,这时吐蕃还没有形成国家,甚至连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都算不上,面对苻坚这样的政治团体,无论在凝集力还是总体实力上,都完全落在下风。苻坚以邓羌、吕光分别征伐,其中吕光所率领的军队则北上,从康城北上,远征苏毗王国。这个苏毗王国其实康延川的东女羌几乎是相同的政治体制,还处于原始社会母系社会制度时期。苏毗女王达甲吾居于辗噶尔旧堡,而小女王墀蚌苏则居于悉补尔瓦之宇那(今拉萨北)。
战争打得就是综合国力,苻坚以吐蕃六部为远征基本力量,辅以羌、氐强兵,这样的军队不存在气候不能适应的问题,以绝对的实力自然很快把南到雅隆、达波,东到达布、娘波,西到藏地、朱孤,北到苏毗纳入苻坚的治下。
在苻坚吞并藏区和青海的同时,桓温也没有闲着。桓温是把荆益当作自己的根基经营的,但是在这个时候,益州从广义上的范围包括四川、贵州、云南及陕西汉中盆地,然而在这个时候,汉人势力主要是集中在成都以北,只要出了成都平原,基本上都是属于獠人的活跃范围,像云南贵州,仍处于蛮荒地带。历史上诸葛亮北伐,那是先把孟获打服了。在这个时候,南蛮人的势力却以獠人为主。
獠人的起源历史学界也没有准确的定论,有一种观点是说他们起源于老挝,在秦汉之际向南中(云南、贵州及四川凉山州)地区扩散。”
公元338年,南**十六国时期,割据巴蜀的李寿称帝,改大成国为大汉国。獠人从羊柯(云贵)入蜀,“所在诸郡,布满山谷”,入居临溪河谷。獠人“铸铜为大鼓”(《隋书》),“击铜鼓以祈祷”,“着斑布,击铜鼓”,“疾病,击铜鼓、沙罗以祀鬼神”。“推髻跣足”(《太平寰宇记》)。“无氏族之别,又无名字,所生男女,惟以长幼次第呼之。其丈夫,称阿谟、阿段。妇人阿夷、阿等之类。皆语之次第称谓也。”“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干栏大小,随其家口之数。往往推一长者为王,亦不能远相统摄,父死则子继,若中国之贵族也”。“惟执刀持矛,不识弓矢,用竹为簧,群聚鼓之,以为音节,能为细布,色至鲜净”(《魏书.獠传》)。
桓温也是一个有能力的人,现在我们所认识的南方,在古代都是蛮人的势力范围。像长江中下游地区,则属于山越或百越,山越主要居住于古代扬州(现安徽、江西、浙江、福建一带)的山岳地带,尤其大多分布于丹阳、会稽、豫章、鄱阳等郡。他们平日耕植于谷地,并懂得以铜铁制作武器与农具。这些山越人事实上处于半独立状态。
东汉末年,孙氏入吴地,大小山越就成了孙氏政权的心腹之患。在这个时候,孙策以强横的态度对付山越,以俘虏的强者为兵,赢者为民,数得士兵数万。那些居住在山区的山越人,自然没有平原地带上过得舒服。他们慢慢就习惯了汉人的生活模式,也慢慢成了汉人。如果没有孙氏的数代经营,东晋南渡恐怕也没有立足之地。从此之后,这也成了后世统治者最常见的方式。
桓温也是采取这种驯化的方式,桓温也是麾下精铁全出,以邓遐征犍为郡、江阳郡、周抚征巴郡、涪陵郡,长子桓熙征汉嘉郡。桓温自己亲征汶山郡。
獠人虽然生性悍勇,能吃苦,更善战,但是他们的装备太差了,以竹弓、木矛为主,佐以少量劣质刀剑,这样的装备,根本没有办法和桓温麾下的西府军抗衡。况且獠人没有民族,通常以宗族为战,各不相帮,反而易被桓温各个击破。在这个时候,桓温西府军的装备恰恰是这个时代最精良的,大量不逊色于魏国的精钢兵刃、甲胄,甚至还有火药。
每一支铁军雄师都是用胜利喂养出来的怪兽,桓温就是用这些装备低劣,而且悍勇无双的獠人来练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