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逆TXT > 都市小说 > 冉闵谢安王羲之 > 第613章世道人心
第613章世道人心
冉智的生活其实和冉闵一样,依然十分简单。和这个时期士族贵族的奢华简直就是云泥之别。冉智为了起到更好的带头作用,第一步就下令削减皇宫用度,裁撤不必要的机构,开革一千五百余名宫娥和宦官,差点把整个皇宫给清空了。
不仅如此,冉智还规定皇宫之内的建筑、宫室、不得雕梁画栋,车驾、服饰尽量简洁,不得无故浪费。其实冉智这么做只是学习汉文帝。《史記孝文本紀》:“上常衣綈衣,所幸慎夫人,今衣不得曳地,幃帳不得文繡,以示敦朴,為天下先。”《後漢書輿服志上》:“建太常,十有二斿,九仞曳地。”
冉智更下诏兴修水利,鼓励农桑。其实这也是冉明种下的果。冉明鼓励商业,随着占城国的廉价粮食大量涌入魏国,魏国的粮食价格持续走低。即使河洛地区水灾,这个粮食价格仍没有超过千钱每石,和石虎、惠帝时期只要遇到天灾,粮食价格就高达米斗万钱。
也正是因为这样,粮食价格没有超过百姓承受的范围之内,所以魏国百姓倒没有什么乱子。必竟升斗小民只关心自己的生计,至于谁当皇帝,他们都不怎么关心。因为他们都知道,怎么轮也轮不到他们。
商业兴起,好处显而易见,但是劣势相对而来。很多百姓都不愿意种地了,他们宁愿做工。尽管苦点累点,可是做工旱涝保收,比种地得到的更多。一个壮年劳力工作,就可以满足一家五口人温饱生活。这是种地根本做不到的事情。所以魏国的开垦荒地的工作,进展缓慢,相应的,很多熟地也缺乏有效的管理。魏国的粮食生产,只能维持着最低自给风险线上,要想大规模用兵或是承受更大的灾荒的能力非常低。
冉智的这一个政策,其实也和汉文帝的办法有想象,即使不算抄袭,也是效仿。既制定粮食保护价格,所谓谷贱伤农,要保证农民的收入,提高粮食价格这是必然趋势。以利益驱动农民重视农业生产。同时,对兴建常平仓,让农民捐献粮食,在灾荒之年放开常平仓进行救济。
事实上,当冉明看到这条政策时,忍不住笑了。在冉明看来,冉智的用意是好的,只是下面肯定无法执行下去。
粮食储藏其实是有损耗的,这种损耗肯定会落在农民头上。如果官员再**,这个益民政策很可能演变成害民之政。就像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事实王安石的各种新法都非常有针对性,也是医治北宋时局的良方,然而经是好经,碰到花和尚,就全部都念歪了。
最后一道政策则是官府贷款。其实这也是冉明的既定政策,冉明的办法是官府作保,并监督华夏钱庄具体执行。这些升斗小民根本没有什么积蓄,特别像河洛地区颗粒无收,房屋被洪水一冲,根本也没有办法住人了。仅仅这一场洪水,让河洛地区十数万户百姓倾家荡产,一无所有。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举债,购买粮食种子和耕具,要么卖地乞食。除非是没有一点办法,这些百姓是不会选择远离故土,乞讨活命的。可是借贷,在这个时候利息非常高。通常都是利滚利,比如月息五分,年息就是六十。有的高利贷则是宽厚一点,只滚算本金,有的则更黑,利息加本金,也就是所谓的利滚利。
然而,粮食产能却非常低。每亩需要播种下去二三十斤种子,却只能收入一石多不足两石,偶尔风调雨顺,勉强过两石。即使最低的六成利息,也是百姓们负担不起的。如果是沾上了高利贷,那肯定就是家破人亡,倾家荡产。为此冉智还利用王成,严令其华夏商盟以二成利息贷款给那些需要的百姓。
二成利息虽然高,可是比那些高利贷低多了。而且王成这么做,其实赚得更多。他不是直接贷款钱,而是耕具或种子等实物的折价,其实商盟这么以来,赚得也不算少了。
若非冉智这么一搞,也间断打断了冉明对付华夏商盟的计划。冉明有一百种手段让华夏商盟的王成血本无归,也可以让他倾家荡产,只是这样以来,那些贫困百姓不得不卖儿卖女,举家借那种六成以上利率的高利贷。
不过,尽管如此冉明并没有打算放过王成。
冉明可没有冉智那么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为何?因为冉明不需要,冉明就是要建立一个以工商为主,农业为辅的国度。只有利用商贾对资源近乎贪婪的渴求,这个国度才不会停下征服的脚步。
倘若一颗高产量的作物种子能够改变一个时代。那么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却不是因为这颗种子,而是因为种他的人本身。长期的封建家国思想,从下到下,就有一种思想劣根。那就是士族以为,无论是谁得了这个江山,这个江山总需要人治理,就离不开他们这些士人。而百姓则认为,无论是谁当了皇帝,他们都是要纳皇粮,服徭役。所以在种思想禁锢之下,我们的这个民族是最没有凝集力的民族,也是唯一一个没有向心力、没有共同价值观,没有血性和担当的民族。
每当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出现,他们总能开创一个伟大的时代。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最可怕的东西并非发达与否,而是人心,这一点已经被无数征服者所验证过。
美国是世界当之无愧的老大,无论军事科技还是民用科技,甩得中国都是无影无踪。美军空军轰炸丹东,志原军就跨过鸭绿江,给他们干。打得过要打,打不过也要打。苏联大毛熊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染指珍宝岛,也是寸土不让,坚决还击。还有那个曾自认为世界第三的越南。
过去的贫穷,我们还有志气。过去的落后,我们还有信心。直到今天,只剩下了无语。
“殿下,郑简、张询来了!”杜聪打着手语向冉明禀告道。沉思中的冉明,好半晌才回过神来。
自从王成叛变之后,华夏商盟却并没有解散,相反华夏商盟的商贾,特别是高级会员都纷纷向冉明派遣了使者或代表,进行输诚。自从张询重伤愈合之后,张氏的损失非常重。基本张询的所有产业都被王成强夺了。不过冉明并没有亏待张询,而是让张询做起了老本行,马匹生意。
冉明这也是没有办法,他手中的人才太少了,幸亏张询和郑简仍站在冉明这边,否则冉明根本玩不转了。无奈之下,冉明只好把马匹生意交给张询打理。对于王成的叛变,冉明是不会放过他的。否则这样冉明如何服众?敢染指冉明的东西,那么就要做好承担冉明怒火的准备。张询和郑简见礼后,恭恭敬敬的站在一旁。
冉明道:“你们来得正好,孤原本打算派于去请你们呢。孤手中正好有几桩事情让你们替孤代劳!”
“第一步,组织成立秦国银行!”
其实现代的商业银行和古代钱庄虽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货币储存,异地兑换等等,但是古代钱庄和商业银行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质。钱庄是贵重金属为货币应用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产物,只是方便了交易,减少了货币运输消耗和成本、风险。即使在宋朝出现的交子,也不能等同现在的货币。尽管交子在那个时候可以直接购买货物,但是交子在人们理解中,只是一个凭条,他事实上仍是金银铜为基础地位。商业银行其实不是以方便流通为重要目的,而是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文王冰封是从事信贷工作,这方面肯定比我了解更多)
古代钱庄存钱不仅没有利息,反而会缴纳一定的保管费。现代人把钱存在银行,则是一种低风险的投资。
比如后世的各种以各种名目收取各种服务费用,本身就是定位的一种错误。几家大的国有银行其实都朝着这种无耻的方向发展着。市场经济条件下,当银行不再保险时,百姓就会寻找自己认为保险的储存途径。不可避免,地下黑钱庄就会越来越多。
冉明成立秦国银行的目的就是一种地步,从封建时代小农经济,向资本时代的市场经济跨进。事实上郑简感觉并没有完全理解冉明的意图,他只是单纯的认为,这是冉明创立一个新票号,为打压一手扶持起来,却背叛了他的华夏钱庄作准备。
所以,郑简就向冉明拍着胸脯保证一定要把这种事情做好。
冉明闻言一笑,他仿佛又回来了后世。在为后世的小弟们鼓劲时的表情。冉明用手轻轻的敲打着桌面,然后肆意的狂笑道:“这是一场大富贵,干得好了,美女、钱财应有尽有,封妻荫子也不是没有可能,只是就怕你们不敢干,或是干不好!”
张询脑袋一热不禁脱口而出道:“询愿为主上效死!”
“主上”这可不是一般人可以轻易说出来的,说出来就意味着认主了。从此之后,张询就是冉明的家臣,和杜聪、林黑山、荆展等人一样,是冉明的家臣。他们将于冉明休戚与共。张询和杜聪、林黑山、荆展等人又不同,他们这些人都是真正的无产阶级,赤贫之人。但是张询却是一个有身家的人。尽管大量钱财都被王成抢走了,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张询再怎么落迫,也要比普通豪强家资丰厚。
“哈哈!”冉明闻言大笑道:“张询你没喝多吧,说什么疯话呢。”
“不!”张询坚定的道:“询是就认真的,绝对不是开玩笑!”
张询其实也有张询的考虑,现在如今,魏国已经分裂了,冉闵虽然被冉明仍尊为皇帝,可是冉闵现在根本不管事了。事实上雍、秦、凉、河、沙加上西域,都是冉明的地盘。况且张询更明白一件事,论打仗,冉智绝对打不过冉明。就算是日后分地而治,冉明也是一方霸主,比凉国还要大上三分。有道是宰相门人七品官,更何况是一方霸主的家臣?如果冉明登基,自己依靠管理钱粮的能力,少说也能混个少府或是太仆的职位。日后,张氏就成为士族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没有永远的朋友,却只有永远的利益。
见冉明没有表态,张询急了。“询若是不入主上法眼,询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说着居然起身向屋中的梁柱撞去,冉明快步上前,轻轻一拽张询,张询就顺势跪倒在地上:“询参见主上!”
冉明有点哭笑不得。尽管张询成了冉明的家臣,这让郑简很是意动,不过郑简和张询不同,他是郑氏的人,自己的事情,根本做了不主。除非他可以净身出户,否则以荥阳郑氏的骄傲,他们是绝对不允许一个郑氏子弟成为别人的家臣的。哪怕是庶出的郑简也不行。
冉明无奈只能同意,并对二人道:“秦国银行尽快成立,所有细节也要尽可能的完善。这件事情,孤不能继续跟进了,权力放给你们二人,你们二人可以大胆放开手脚,尽可随心施为!”
郑简沉默不语,张询和郑简一前一后,慢慢退出了冉明的房间。
一时间房中只剩下冉明一人,只见冉明坐在案上,似是盯着那盏灯火,实际目光却悄然望向张询、郑简离去的背影,像是若有所思……
冉明的意图很是明显,他需要无声的增强自己的实力。他要用实际行动,来告诉世人,他冉明才是最正确的,他才是可以带着这个国家,带着这个民族走向富强,走向繁荣的引路人。国力强盛。不代表武力强盛,甚至有时是适得其反,冉明所笃信的教条恰巧是镰刀大斧,你再有钱,打不过我,还是我的。
可镰刀大斧也要有基础,冉明沉吟间执笔不语,均田制,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如果能够贯彻执行下去,也可以富国强兵,所向无敌。就像初唐时期,由于人口少,兼并不算严重。唐朝就是依靠四十余万府兵横扫四方。可是后来。唐朝的均田制名存实亡了,实际上却事与愿违,这就是那可怕的人心所致。
北方门阀林立,有权便有办法明里暗里圈地,社会现状与政治理想成为了最大的矛盾。冉明也有一点非常不理解,国人为何总转不过弯呢?一亩地的产出不过数百上千钱,就算拥有十万倾地,全部风调雨顺,也不过赚取三四十万金。冉明有办法在一年之内变出十个或是数十个三四十万银金,可是偏偏国人对土地有着近乎疯狂的偏爱。而且只会把目光放在这么丁点大的地方。
这也是冉明自嘲的原因,别说他没有诸如土豆,番薯这种不靠谱的种子,就算他有,农民没地种,又能怎样?
反观晋国,并未实行均田制,一大票地主士族,朝廷对于征税方式重头却是放在了诸如贫困农民头上。自耕农民不堪重负,只得被迫逃亡,成为流民,或者是士族地主的佃户。把自己的土地减价处理掉,其实未偿没有不堪重负的原因。
有些政策,想法虽然美妙,但是实施起来,却有太多问题。冉明现在对于士族出身的官员失望了,但是对于贫困农民、寒门子弟同样也很失望。
后世的升学考试,事实上就是科举制度的完善。然而我们这种应试教育,培养的都是什么人才?满嘴喷粪的公知,又是自以为是的专家,要不然就是读书读傻了的呆子。冉明渐渐明白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如果他不改变这种病态的人心,无论他如何做,都是空中楼阁,无论多么大的成就,都会是昙花一现。
要想改变这个国家,必须从人心着手,只有改变了人心,才能让这个国家走向辉煌。
冉明仔细回想了一下,中国在某个时期,可以说是路不拾遗,官不贪腐,民性淳朴,军则敢死敢战。
如何做到这种局面的呢?说到底了还是人心。因为有了领袖,所以这个民族也就有了灵魂,这个国家也就有了生气。
想到这里,冉明终于明白了。要改变这个病太的国度,只有先医治人心,要医治人心,就要给他们树立起真正的信仰。无为的老子不行,讲究轮回因果的佛祖同样不行,至于无所不能的上帝,那更加不行了。
唯一可行的是,让这个国度有了自己的灵魂。冉闵高举反抗义旗,在他旗下凝集不少为了自由,为了独立去奋斗的血性男儿。因为魏国有了这个灵魂,所以他们宁死不屈。所以他们才以一国一城之地,不足万的兵马,敢正面迎战燕国举国二十万铁骑。
冉明的脑袋运转越来越快,突然他的脑袋里意外的出现了一幕:“苍茫的海面上,杀气声震天,一个身穿朱紫官袍长须飘逸的官员道:“陛下,国事如此,不可再辱。”那个只六七岁什么也不懂的懵懂孩子,深吸一口气,弯腰,蹬腿,纵身一跃,小小的身影趴了那个瘦弱的肩膀上。陆秀夫和赵昺溶入了滔滔大洋。眼见无望的南宋军民,纷纷投海自尽。”
“不!”
冉明那凄厉的吼叫声响彻秦王府上空。
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