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逆TXT > 都市小说 > 冉闵谢安王羲之 > 第490章国事家事
第490章国事家事
冉闵紧皱双眉,脸上仿佛痛彻心扉。冉明所讲的那个还珠公主,那个千里寻父的孤女,就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撕开冉闵那尘封已久的记忆。从冉闵内心里的感觉来讲,他希望冉明去漠北草原上去寻找自己尚未蒙面的女儿。
要从茫茫草原上,寻找一个不知长相,不知高矮胖瘦,只是依稀知道年龄的女儿,无疑是大海里捞针。这个难度虽然不比登天,事实上比登天还要难。想到这里,满心期待,化为一腔愤恨。
冉闵咄咄逼人的目光,突然涣散了。
“此间正值大魏多事之秋,国事要紧!”冉闵收回了涣散的目光,淡淡的望着冉明“朕清楚,不论朕让你去做什么事,你都不会让朕失望。你做什么事,向来不会让朕的失望。但是,朕不能私而忘公。”
“朕登基已经六年了,在这六年中,看过了太多了悲欢离合,妻离子散。”冉闵接着道:“朕不仅要让我大魏数百万百姓,重拾尊严,更想让百姓们吃得饱,吃得好,穿得暖,穿得好。明儿在民生内治方面,做得非常不错。青州富了,但是冀洛并豫的百姓现在还很穷,他们更需要明儿,带领着他们过上富裕的日子!”
冉明以为冉闵一直是一个喜欢打打杀杀,冷酷无情的将领,直到现在,冉明才感觉到冉闵是一个心系天下的皇帝。这一刻,冉闵在冉明心中的形象高大起来,这才是一个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皇帝。
冉闵道:“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非常正确。以往物资转运,消耗甚重,有了好路,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消耗,也能快速把所需要的物资,运到需要的地方。比如,军粮、辎重调拨,粮食救灾,如今不其抵达邺都的路也基本修好了,但是这还不够,朕要修邺都到洛阳、到长安,到大魏各州郡的道路。”
冉明道:“修高速公路的技术,目前已经成熟。大魏的工匠已经学会了制造水泥,也学会修建高速公路,既使不用儿臣,其他大臣也可以胜任这个工作。”
冉闵抬了抬头,看了看已经黑透的天色,然后道:“现在已经亥时三刻(既二十一点四十五分)了!”
冉明道:“儿臣今天叨扰父皇、母后了,此时时间也不早了,儿臣就先行告退!”
董皇后听到这话,也发现时间已经晚了。后宫是除了皇帝之外,任何男子的禁地,哪怕作为儿子的冉明也不能违背这个原则。
冉闵冷声喝道:“朕让你走了吗?”
“那父皇的意思是?”冉明忐忑起来。
冉闵道:“如今大魏需要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可是这方面不是朕之所长。”
冉明闻言很是尴尬,别人不清楚,他自己知道自己的事情。别看他名声在外,实际上肚子里的东西太少了,掏出一点,就会少一点,冉明多少要留着一点后手。于是道:“朝廷有文武百官,三省六部皆有部堂大臣,各司其职,此皆国家柱石,父皇可将此事询问,又何须来召儿臣答话!”
“大臣有大臣的心思,他们的心可不纯啊,不会单单为了这个国家,更多的都是为了他们自己,为了他们的家族!”冉闵感叹道:“这个天下,说到底,也只有你我父子,才能毫无保留的付出!”
冉明内心那个恶汗,不足言表。他岂会没有私心,虽然明面上没有什么表示,可是心里却死死的盯着冉闵的那个位子。冉明不知道怎么说:“儿臣惭愧!”
冉闵道:“朕相信你,今天晚了,先回吧,明天上个条陈!”
“是!”冉明心中更加不安。他试着问道“父皇,那儿臣前往漠北的事……”
冉闵道:“此事朕已有计较,无须担心!”
冉明离开皇宫时,街道上已经没有了人迹。车轮滚滚行走在寂静的大街,声音来得格外刺耳。冉明突然感觉到内心有一股莫名的燥热,他把脑袋伸出马车之外,冷风扑面而来,这才感觉好受一点。
突然,冉明感觉到脸上一凉,定眼一看,天空中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开始纷纷扬扬的下起了大雪。仅仅一会儿功夫,街道上出现了一层雪花。
冉明脑袋子很乱,必竟他在后世只是一个**,振兴一个社团或是一家公司,冉明有经验,也有办法。可是大至一个国家,冉明却感觉一筹莫展。
在这个时代,有好多东西,你可以做,但是绝对不能拿到朝堂上来说。比如这个华夏商盟以及各种兴商之策,如果冉明想到制定成国策,肯定会受到天下众臣的集体抵制。
士农工商,商的地位比农民更低。不是历朝历代看不到兴商的好处,只是他们被禁锢的思想,束缚了手脚,整个宋朝各项政策都倾向于兴商,可惜,任何字面上的政令,却偏偏没有兴商,重商的字样。因为阶级鲜明,仕人,也就是官僚高高在上,看不起商人,对农民也不大看得起。朝廷很重视农业的,可官员在没有做官之前,只是苦读经义,招朋唤友,高谈阔论,差不多每一个士族出身的官员,都是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了然无策。而且中国官员学会的只是权谋,钻研的是官场,他们非常厉害,很少有官员把心思放在农业上。即使有官员真正重视农业,也只是劝农务耕务桑,对农业还是不懂。
外行指导内行,本来就是行业大忌,可是在这个时代,却是最普通的现象。
依靠官员,别提兴商了,就是想把现有的做法,形成政策法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冉明也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可是兴商富国势在必行。冉明只好打着兴农的策略,行兴商富国之实。
至于开金手指,什么制造火枪、火炮,还有火车,魏国就会统一世界。这不过是单纯的意淫而已,制出火药不难,改变炼钢技术也不难,制造出水泥也不算太难,难的是,以一已之力,完成整个国家工业从零到有的改变,这才是太难。
没有完备的工业基础,冉明知道这其中的难题有多大,比如制造枪,一个简单的枪管,利用冉明手中掌握的大量人力物力,根本打造不出来,那些技术精湛的匠师,倒是可以手工打造出来,可惜,质量不仅无法满足需求,而且代价太高。
试问一根造价几乎等同黄金的枪管,世界上有几个国家可以用得起?魏国如今的财政收入,大药相当于唐贞观年间的三分之一,北宋时期的二十分之一,除了要养活二十余万军队,还有大量的官员,国库勉强收支平衡。如果没有冉明私掏腰包,那条高速公路,永远只能留在纸面上。
冉明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就算去请教王猛,他的办法其实也没有什么高明之处,冉明可是知道历史王猛是如何做的。既然如此,冉明就自己写一篇政策策论吧。
回到胶东王府,冉明就开始书写治国方针政策。冉明第一条所写的,其实就是历朝历代都在做的事情。
那就是发展农桑,轻徭薄赋。鼓励农民耕织,耕是耕种,也包括开柘新的耕地,推广先进的耕地工具与技术,发展副业,织不但包括鼓励百姓种植桑麻,以及纺织技术。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如果硬要说新奇之处,那就是冉明对农业的认识。比如种植绿肥养田,营养钵充苗,移载,新式犁,新式水车,立体养殖。
在这个时代,废弃的池塘或沼泽还是有非常多的,沼泽里的淤泥,其实就是最好的肥料,功效不亚于后世的有机肥。冉明就是想把这些毫无用处的池塘或沼泽利用起来。池塘里面养鱼、再种上莲藕。
即使吃不完的鱼,也卖不掉,至少可以晒成鱼干,纵然口感不佳,总比灾荒之年,啃树皮,吃草根要好。况且冉明还知道,其实藕可以制成粉,更有利于储藏。
冉明提出了立体养殖技术,荒废的山坡可以种植苜蓿,苜蓿草不仅可以用来代替粮食喂猪,同时也可以喂养鸡、鸭、鹅。古代人的食量普遍大,一个成年男子,吃一斤粮食,仅能保证不被饿死,吃两斤粮食只是半饱,三斤粮食勉强吃饱,至于多了,他们的肚子里也能吃得下。造成这个原因的问题,就是百姓普通没有油水,没有油水,吃的东西多,而且不顶饿。只有肉食可以跟得上,粮食的消耗才能大量减少。
猪粪用来喂鱼,也能滋养莲藕,挖出的塘泥也是上好的肥料。这么以来,一块百亩池塘,或是荒山,产出不比上好的良田少多少。
冉明不仅提出这些做法,而且打算让人在邺城四周寻找这类无人问津的荒地,然后派人打理成立体生态养殖基地,供人们参观学习。
第二条,就是减免功阵亡将士的赋税。虽然魏国阵亡或伤残的士卒非常多,这样会影响到魏国的财政收入,不得不说,这是一项收复人心的善政。只要魏国境内和平稳定,商业发展就会增加,所增加部分的财税收入,完全可以弥补这部分的损失。这样以来,冉闵才可以得到无数悍不畏死,战无惧意,所向睥睨的将士。
第三条就是以德感化天下,教牧百姓。这是官员们最喜欢做的事情,既可以刷声望,也会巩固儒教的地位。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这道政策,也会受到百姓们的拥护,更绝的是,冉闵完全不必开支太多。
第四条,就是扩大国子监、太学的规模,或从勋贵子弟、士族门阀、以及烈士遗孤中,挑选德才兼备者,进入两学学习。
第五条则是禁止浮华风气。
第六条则是崇尚节俭,杜绝浪费。
第七条广开言路。
第八条则是杜绝馋言。
第九条打击**。**、渎职。
第十条则是对声望、政绩显著的官员,给予升职。
冉明想了想,感觉没有什么可写的了,终于松了口气。走出书房,发现此时差不多接近三更天了。冉明来到后院,发现李氏、刘嫝、谢道韫、王芷蕾、条纹诸女的房间中仍亮着灯。
冉明叹了口气,国事目前已经完成了,可是家事却没有办呢。
冷落了家中的妻妾,这可不算是什么好事情。
冉明又为难了,今夜去谁的屋内安歇?女人多了也是麻烦,冉明叹了口气,又回到书房内,然后找了一张纸,把李、刘、条、谢、王,诸女的姓氏写在纸上,然后揉成一团,放在手心中,胡乱晃了一阵,然后闭着眼睛,捏出一个。
“李!”
冉明向李氏的房间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