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逆TXT > 都市小说 > 冉闵谢安王羲之 > 第404章祸起萧墙
第404章祸起萧墙
东宫银安殿内,冉智泪眼婆娑,话锋一转,在东宫众属臣大诉苦水。当然,冉智不会把他曾经在幕后主使刺杀冉闵的事情抖露出来,而是避重就轻,称他地位受到了冉明的威胁,很有可能保不住太子之位,甚至有可能被打废掉。
充斥着东宫众属臣怒斥冉明的声音。其实,这并冉明真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而是冉明确确实实威胁到了他们的利益。作为东宫属臣,别看他们现在的品阶都不高,可是谁都知道,他们的前程不可限量。作为太子的亲近之人,有从龙之功,只要冉智登基,他们将水涨船高。到时候或成为封疆大吏,在入主中枢,位及人臣。
可是现在,冉明的横空出现,已经严重威胁了冉智的地位。如果冉智不能更进一步,他们又岂能有什么前途?他们身上早已打上了冉智派系的烙印,如果让冉明夺嫡成功,他们将是最受打压的那一部分人。
到时候别说什么荣华富贵,升官发财,能不能保住肩膀上那个吃饭的家伙,都有点悬。
东宫詹事、录事参军裴弼是河东闻喜裴氏的青年才俊。他不像其他人一样怒斥冉明如何如何,而是仔细分析着冉智的用意。政客都是杰出的影帝,裴弼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受冉智的泪水影响。
裴弼很快就明白了冉智的用意“冉明的功劳太大了,大得让冉智坐立不安了。如果任由冉明继续发展下去,或许真有可能支援冉智的地位。”作为东宫臣属,裴弼其实非常看好冉智的。他当然不会支持一个和他没有半点瓜葛的冉明。
裴弼开始在脑袋里思索着对付冉明的策略。可是他越想越感觉心惊,心情同样越来越沉重。从廉台之战,冉明力挽狂澜,再到轻兵入青州,逆改魏国的颓败局势。平洛州,夺潼关,拒敌桓温,现在不仅千里孤身救父,又率兵灭掉燕国。
别说是冉智担心自己的地位,换成任何人同样担心冉明。这个冉明太妖孽了,似乎没有什么办法置他与死地。更何况他手握兵权,魏国几乎近半的兵马都听从冉明的命令。一旦针对冉明采取行动,弄不好刚刚稳定下来的魏国就会再度爆发内战。
每每看到百姓因为战争,失去家园,颠沛流离。裴弼就非常痛恨战争。然而他让无奈的是,如果冉智与冉明展开交锋,除非冉明束手待毙,否则战争一定会爆发。如果什么都不作,冉智就会失去现在的位置。而他已经打上了冉智派系的烙印,如果冉明在夺嫡之争中胜出,包括他在内的裴氏,肯定会因为站队问题而受到冉明的打压。
哪怕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前程和地位,裴弼不得不挺身而出。就在这时,裴弼起身道:“臣有一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听到裴弼的话,整个银安殿立即变得鸦雀无声。包括冉智在内,东宫属臣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裴弼身上。
“哦!”冉智听到这个声音,哽咽道:“裴参军请讲!”
“三人成虎!”裴弼道:“不怕胶东王战功赫赫,他的功劳越大,太子殿下采取此计的效果越大。”
冉智的东中臣属皆露出满面欣喜的神色。冉智的东宫属臣,大部分都是出身士族,他们自诩为清流,号称名士。他们这些人对朝政指手画脚,让他们做事,他们绝对是一事无成,可是出损主意,制造动乱,绝对是行家,一个比一个精通!
很快,邺城开始出现了关于冉明的流言。
这个流言,无伤大雅。流言所传,冉明灭掉燕国,魏军擒获了燕国先王慕容俊的王后可足浑氏,这个可足浑氏年龄才三十五六,她的皮肤白皙,形状美好的眉毛,顾盼生辉的眼睛,身材欣长,婀娜多姿,身材如二八豆蔻年华的少女。这是一个极品倾国倾城的绝色美女。原本极好熟女的胶东王冉明,与见到足可浑氏,眼睛就再也挪不开了。
虽然按年龄,足可浑氏比冉明大了足足两倍多,甚至比他妈董皇后还要大,可是冉明就是一见倾情。这个足可浑氏皇后也不是什么贞洁烈妇,看到冉明对她有意,就主动投怀送抱。一来二去,冉明就成了燕王慕容晔的后爹。
这个劲暴的消息,让娱乐活动非常匮乏的邺城百姓,津津乐道。几乎在最短的时间内,邺城无论百姓将士,还是士绅都知道冉明上了足可浑氏的床。这种带色的八卦消息,即使在后世也非常夺人眼球,更何况现在。
冉闵听到这个传言,也没有理踩,只是一笑了之。反正一个亡国太后,既然冉明喜欢,赐给他就是了。
不过,随着谣言越传越广,接着另外一个消息让身在城阳郡的冉闵感觉不自然了。
第二个关于冉明的谣言,据说冉明在卢龙接受燕国皇帝慕容晔投降,并亲手接过了燕国的(伪)玉玺和皇冠、龙袍。冉明居然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试戴上皇冠。
这事倒不是污蔑,而是真事。冉明是后世之人,对于皇权没有太多敬畏。他接过皇冠时,非常好奇。看到这顶通体用黄金打造的皇冠,上面还用各种名贵宝石做成的垂帘,特别是正中,居然镶嵌了一颗如同鸡蛋大的红宝石。
冉明也暗暗称奇,要知道黄金的密度非常大,再加上这些宝石,这顶皇冠的重量肯定不轻,他就下意的脱下头盔,放在头上试了一下。
冉明其实也是无意之举,就像水浒传中阮小七穿着龙袍,其实他不是想当皇帝,而是单纯的穿着玩玩,不过却成为他想谋反的证据。
关于冉明想谋反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邺城。
百姓们自然不信啊,如果胶东王想谋反,岂会率兵抵御燕军的侵略,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他们
要说冉明是大英雄。他们相信,要说冉明谋反,肯定是遭到了百姓们的强烈反弹。
可以说到了这个时候,裴弼的“三人成虎”之计,几乎算失败了。
不相信不要紧,很快就有知情人拿出了“证据”。这个提出证据的人就是冉明的原弟子刘科。
刘科拿出了冉明在训练军队时的洗脑训练,并且指出在冉明先后组建的虎啸营、背崽军、陌刀军等军队,这些军队的将士,不是效忠大魏,效忠皇帝,而是效忠冉明。
在冉明组建的诸军军中,大魏的调兵虎符、皇帝的圣旨,都是无效的,他们只听从冉明的命令。与其说上述诸军是魏军的军队,不如说是冉明的私军。
接着又一种说法是,冉明与燕国暗中勾结,所谓的灭掉燕国,只是演给天下人看的一出戏,目的还是图谋魏国。
还有一种说法是,冉明拜倒在足可浑氏的石榴裙下,成了足可浑氏的俘虏,不仅不会惩治那些在魏国境内,**掳掠、杀人放烧,罪孽沉重的鲜卑人,反而放掉他们。这也证据,那个刺杀皇帝陛下的罪魁祸首慕容垂,现在就是胶东王冉明的座上宾。
听到这个消息,这些不明真象的百姓可算是愤怒了。
先不说他们与燕国鲜卑人有血海深仇。就说冉闵,冉闵不仅是魏国的皇帝,更是整个天下汉人的精神领袖,天下黎民百姓的大救星。冉闵当上皇帝以来,既不会纵容贪官污吏欺压百姓,也不会颁布重税,压榨百姓的血汗钱。冉闵在魏国百姓眼中就是天,真正的天,也是代表着正义,想谋害冉闵的人,与冉闵敌对的人,自然就是大反派了。
听说冉明要放掉那些鲜卑人,不少百姓都涌上街道,大声喝骂冉明,还有不少激烈的人,居然去皇宫正门下跪请愿。
当然这些挑事的人,都是有人暗中指使的。中国人都有一种盲目的从众心理,看到有人骂冉明,他们也跟着骂,看到有人去皇宫请愿,他们也跟着去。
仅仅大半天的功夫,就有上万人在皇宫朱雀大街跪着。太子冉智一看跪在皇宫门前,连皇宫正常出行都无法办到,这也不是个事,就命令邺城衙役去驱逐请愿的百姓。
原本这些衙役态度还算可以,只是劝说,不过在请愿百姓的人群中,有人鼓动道:“衙役都是胶东王的走狗帮凶,我们今天必须见到陛下!”
现在冉闵根本没有在邺城,衙役们也是无奈。平时这些平民百姓都非常害怕官府,只要把佩刀一亮,杀威棒一举,这些百姓就会乖乖的就范。
然而,意外发生了。这些衙役刚刚举刀,就被不知哪里飞来的砖头Z砸得头破血流。百姓与官府之间的矛盾一下的激化了。
随着有百姓和衙役的伤亡,这场在皇宫门前发现的骚乱最终被禁卫军快速平息,可是影响却非常大。这些百姓就是这样,思维单纯。官府越是帮助冉明出面辟谣,百姓们越是相信冉明是真正的谋反。
就连冉明出钱建立的书院,书院的学生们也纷纷上书,陈述鲜卑人的危害性,以及养虎为患是多么目光短浅的行为,甚至还有不少太学院学生,直接要求皇帝解除冉明的兵权,让他当一个闲散王爷。
这可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就连得到消息的冉闵也不自然了。作为一个正值壮年的皇帝,冉闵其实在这个时候并没有打算放权退居二线,他还想领导魏国,消灭晋朝、代国、凉国,完成天下统一。
权力这个东西,就像是上瘾的毒药,冉闵在没有作好放权的时候,居然听到了冉明想谋反的消息。冉闵自然不会轻信,他有“天聋地哑”可以去查。
冉闵要查的东西,并不多,冉明没有亲自佩戴象征着国家最高权力的皇冠,结果这一查不要紧,冉明还真的戴了皇冠,现场当时足足有上万将士看着。
冉闵又查了冉明是不否在军中,有意树立个人威信,让将士只知其而不知魏国。这个消息也好查,查来结果,虽然和传言不实,冉明在军中首先树立的忠于大魏,忠于皇帝,而不是忠于他个人。这个结果让冉闵松了口气,可是冉闵这时也发现,冉明手中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军队太多了。
哪怕是亲生儿子,为了皇位,父子刀兵相见、手足相残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
冉闵感觉是时候消除冉明手中的兵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