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逆TXT > 都市小说 > 冉闵谢安王羲之 > 第344章疯子
第344章疯子
谣言愈演愈烈,很自然就传到了张祚的耳朵中。张祚得知这个消息急忙与心腹赵长、尉缉商谈。赵长作为张祚的心腹,其实不是单纯幕僚,事实上赵长是张骏、张重华父亲执政时期的中常侍,可谓是皇宫宦官第一人。
张祚是一个野心勃勃之人,为了能问鼎至高权力,便与庶母马太后勾搭成奸,从中牵线搭桥的就是这个赵长。张祚为了拉拢赵长和尉缉等张重华心腹之臣,还于赵长、尉缉结为异姓兄弟,引为知己。面对张祚的知遇之恩,赵长更是投桃报李,伙同马太后,伪造了张重华遗命,任张祚为持节、督中外诸军、抚军将军,辅佐国政。赵长能在皇宫屹立骏、重华、耀灵三朝不倒,足以证明其有过人的能力。
而尉缉则是张重华时期的亲信,嬖臣。
如果大家不了解嬖臣什么意思,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八:“且张易之、昌宗,后之嬖臣也。”
这个尉缉在张重华时代就是一个可以一醉累月轻王候的人物,而张重华死后,一无所长的尉缉就被打落凡间,这种大起大落,他非常不适应,就很自然的投靠了野心勃勃的张祚麾下。
张祚虽然野心勃勃,可是识人之能却非常差,作为张重华时期的心腹,全部投靠在他麾下,足可见赵长和尉缉不是什么忠贞之臣。然而,张祚却对二人信任有佳,不得说,这是自己给自己挖坟。
赵长几乎没有考虑就告诉张祚“这件事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人。就算谢艾是冤枉的,也就冤枉了,杀了就是,根本没有必要去查证。”
尉缉也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张祚道:“彼无兵马,复何能为?”
赵长则道:“这有何难,杂家些许小计,定能让谢艾授首!”
“计将安出?”
张祚能有今天的地位,和赵长的帮助是分不开的,赵长当初引其拜见马太后,生性**的马太后,寡居在深宫,饥渴难耐。遇见张祚,就所谓干柴遇烈火,二人勾搭成奸。张祚的生猛填补了马太后的空虚,在后来的日子里,马太后在宫中为张祚靠山,屡次为其谋划前程。在张重华死后,赵长更是尽力支持张祚掌握凉国朝政大权。在惯性的思维方式下,张祚也认为赵长无所不能!
赵长道:“时难未夷,宜立长君,耀灵冲幼,当立长宁候祚。新君既位,他谢艾岂敢不来朝拜新君?”
“妙妙,此计甚妙!”尉缉抚掌而笑道:“右长史真乃一石二鸟,既为兄长正名,又能除去兄长心腹大患!”
虽然张祚此时权重位高,为凉国大都督,辅佐国政,可是他必竟不是国君。他早已垂涎张重华发妻裴氏的美色,可是碍于吃相太难看,才强行压下心中的欲火。如果他成为凉国国君,就可以名正言顺,留宿皇宫,也可以临幸裴氏。
张祚想也没想,就决定按照赵长的计策行事。
在原来的时空,张祚就是依靠赵长的计策,如愿篡位,也如愿得到了裴氏,就如愿杀掉了谢艾。自从凉国谢艾死后,再无大将之材,十年后,前秦一举灭掉了凉国。
因为冉明这个异世蝴蝶的出现,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重华死了,可是在他死时却阴差阳错,将最大的依仗“青眼”留给了谢艾,因为“青眼”谢艾动察了张祚的阴谋。
大魏永兴五年十月十六日,这天邺城晴空**,人影交绰。这天正是冉闵离开邺城,出巡长安的日子。
临行前,张平将“天聋地哑”最新收到的一份情报交给冉闵,冉闵看到情报上写着凉国不仅没有理会魏国的最后通牒,大都督张祚反而密谋除去谢艾。原本冉闵想给凉国施加一些压力,可是未曾想,魏国还没有出手,张祚和谢艾就先斗起来了。
冉闵一阵开怀大笑,拿着情报高高举起道:“真乃上苍保佑,朕尚未离开邺城,喜讯先至,凉国重臣相互倾扎。而我大魏臣民用心,将士用命,定能马到功成!”
“戎狄扰乱中华,胡、羯、氐、羌都怀有篡国之心,动荡丧乱,旬月不断。晋失其鹿,天下共逐,华裔无主,群后佥以九州之望无所依归,神祇岳渎罔所凭系,朕摄行大统,思与兆庶,同兹更始。”
冉闵被开国四十八臣共推为皇帝,那只是逼不得已,只能算是割据势力之一。就算是一举收复关中,在天下人眼中,这也是冉闵逼不得已,必竟是秦国率先发动的战争。冉闵从来没有在众人面前表露出自己想统一天下的决心,现在在朝臣送行,邺城十数万百姓面前,第一次宣布,他冉闵要稳定天下了。
就在冉闵话音刚刚落,数万大魏军将士、十数万为冉闵出巡百姓,高呼道:“大魏万岁,皇帝万岁!”
将近二十万人齐声高喝,声音一浪高过一浪,直冲云霄。
听着冉闵的激昂的演说,大将军董润、车骑将军张温、骠骑将军张遇、蒋干、石宁、张艾、曹伏朐等将领的嘴巴都快裂到耳朵根了。像刘群、钟早、条攸、崔悦等文臣也激动非常,对于大臣来说,任何功勋,都比不上开国。只要冉闵扫平天下,他们就可以扬眉吐气了。
此时,要说天下之争,大统之争,主要是指是晋魏之争,要说魏晋之争,不如说是嫡庶之争。因为五胡乱华,汉人士族为了躲避战祸,举家南迁,就有了衣冠南渡。纵然是举家迁移,士族由于大量的不动产和土地却无法带走,在这个背景下,士族门阀纷纷留下庶子,和平时不受待见的子弟,留下来看管家业,实际就是让他们自生自灭。
在衣冠南渡这四五十年间,北方大地上,先后是匈奴人、再是羯人当政,这些胡人可不管你是什么出身,只要他们乐意,就抢就夺。四五十年寄人篱下的生活,让这些留北支成员与江南的嫡支有了非常大的怨念。
由于冉闵的横空崛起,这些留北支士族,纷纷成为魏国官员。在对晋朝的立场上,冉闵的利益,其实北方士族留北支庶支的利益。
嫡庶之争,向来惨酷,向来无情。因为在儒教礼法之下,作为庶子,他们的待遇甚至不如那些受宠的奴婢。嫡庶之间,能和平共处的,十不存一。
打下凉国,就是扫平天下的第一步,众臣开始在心里谋算开了,必须要彻底让嫡支不能翻身,最好让他们随着晋朝死亡。
好在刘群在粮草准备方面本来就是以长期战争来准备的,就算冉闵在临行时改变战略目标,魏国也不需要做出太大改动。
就在十月十六日这一天,魏国战争机器重新开动起来了,无数粮草和各种装备、辎重物资开始向关中源源不断的运输着。
除了魏国战略机动部队,像二流的郡国兵也都进入战备环节。
话说燕国这边,由于慕容恪与慕容垂商定了“先发制人”的策略,随即慕容恪就开展实施。小皇帝慕容晔病重,手握重权的摄政王慕容恪连哄带吓,摆平了慕容晔。随即燕国老黄牛皇甫真也准备启程了。
一百名鲜卑慕容部年轻美女,连同高句丽、扶余、三韩一百美女,他们跟随三百余车财物、在一千余名民夫,三千精锐骑兵的护卫下抵达卢龙寨。
这次出使魏国,皇甫真是正使,而副使则是慕容垂。慕容垂原本不会成为副使,可是他的儿子仍在邺城大牢里关着,慕容垂央求慕容恪,慕容恪被慕容垂磨怕了,就同意了慕容垂的请求。
慕容恪同意了慕容垂的请求,作为燕国请降使团副使慕容垂出发三天后。慕容恪突然接到慕容垂家将送来的一封信。
慕容垂在信中告诉慕容恪。四哥,你的决定没错,这才是老谋成国。向魏国请降,这也确实是保全鲜卑慕容部的最好办法。可是作为慕容皝的儿子,他实在不甘心父辈付出心血打下来的江山在他们这辈手中沦丧,所以他要做最后的努力。
这次他出使魏国,目的就是背水一战,如果魏军与凉军在战场出现僵持,他会寻找战机,伺机出手,如果成功,大燕复兴有望,也可夺回失地,中兴大燕。如果失败,就把慕容垂推出去,这封信可以证明,这只是慕容垂的私自行为,与大燕其他人无关。到时,四哥可将其妻段氏及家眷绑缚魏国请罪。
慕容恪看到这封信,简直是从头凉到脚,虽然使团携带大量的财物,不过先前慕容恪曾严令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抵达邺城。算算时间燕国使团已经出发三天,恐怕此时早已进入魏境。就算追,慕容垂有可能会提前发动攻击,这样不仅不公得到冉闵的谅解,反而可能致慕容垂于死地。
慕容恪纵然再生气,也没有办法,无奈之下,他只好快速集结燕国所有军队,准备策应慕容垂。
为了不让魏国提前发现慕容垂的阴谋,慕容恪也做了战略性欺骗,他对燕国各部首领说,燕国已经决定投降魏国,为了避免魏国猜忌,各部青壮必须集结起来,除了吃饭吃的小刀子之外,所有武器必须上缴。
慕容恪又发布摄政王令,各部财产、草场和户数,作最后一次统计,统计出来,将交给魏国。
不得不说,慕容恪的战略欺骗非常成功,至少燕国的粘杆处密探和“天聋地哑”细作也都以为燕国是准备投降,他们这么做也像投降的样子。
粘杆处密探和“天聋地哑”细作赵长都是把表面现象上报,并没有侦察慕容恪的真正动机。
卢龙寨边军看到燕国的投降国书,全军上下异常兴奋,对于使团三千名护卫骑兵,倒没有太多怀疑,必竟二百名美女,多达三百车财物,任谁看了都会眼红。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人也不少。
就这样,卢龙寨边军给三千护卫骑兵所有弓箭、武器上了封条,并派出了一百余人的骑兵随行监视。
只要他们敢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私自解开武器封条,将会被入侵魏国之罪论处。
慕容垂随着使团庞大的车队进入魏国,进入魏国境内,给慕容垂印象最大的是,魏国此时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工地,到处都在紧张的施工,修缮城池的修缮城池,就算不修缮城池,也趁着初冬季节,还没有实冻,疏通沟渠。
魏国慕容垂曾经来过,他没有想到短短两年中,变化会如此之大。现在汉人的脸上已经看不到当初的那种麻木,取而代之的则是积极向上。
此时魏国已经进入战争程序,冉闵的圣驾虽然缓缓向长安前进,可是魏国的战略机动部队则开始快速向凉魏边境进发。同时,冉闵派出王牌外交官常炜,携带魏国出使凉国。
与其说这是一封国书,其实不如说是最后通牒。凉国必须在十月底对魏国一个公平的交待,否则,冉闵将率领十万魏军,亲自讨还这个公道。
任何外交手段,远不如实力更有说服力。冉闵的国书还没有抵达阿阳,魏国外籍兵团的苍狼营、疾风营、速捷军则已经率先到达了阿阳。
苍狼营是以匈奴人为主体、疾风营则是以段部鲜卑为主,而速捷军则是以扶余、高句丽人。丸都弓骑为主,这是魏国三支唯一不是以汉军为主的军队。
魏军先头部队抵达阿阳,最先知道消息的并不是掌握凉国统治权的张祚,而是谢艾。不过,也是因为魏国来得太快,让谢艾打消了武力攻打张祚的想法。其实此时,谢艾并没有在敦煌,而是在张祚的眼皮子底下。
PS:程自从回到家中,连家也没有回,从车站直接去的医院,在医院渡过了半个多月,现在岳父病情反复,程志的心情也不好。更新质量很差,再次向大家说声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