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逆TXT > 都市小说 > 冉闵谢安王羲之 > 第275章王猛论政(下)
第275章王猛论政(下)
在《周礼·夏官·职方氏》中“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所谓的王畿,也可以解释为京畿,既王城周边之地。周朝把王城周边的地区,分为九个等级,依次是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共九服。所谓“蛮夷”,“藩属。”都由此而来。
而最早时期的华夷之辩,就是以周制九服为标准,以地缘远近,作为亲疏依据。
而王猛并没有照搬周制九服,而是提出了他的新九服理念,把大汉十三州以分为二,既魏国目前占据的幽州、并州、冀州、青州、兖州、豫州,司州为根,而晋朝占据的徐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为本,凉国占据的凉州为本、凉国的西域都护府为延。
王猛的理念是现在魏国拥有的领地是根,既已经拥有的,而晋、凉两国占据的领地,是魏国将来必须拥有的。其他大汉十三州以外的地方,其实王猛也没有多作点评,按照汉代的朝贡体系,分成了泽、卫、藩、蛮、夷、镇九服。像燕国、代国之中,亲善魏国的部落,都可以称为泽,而敌视的则为卫,藩、蛮、夷、镇和周制基本雷同。
王猛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儒仕,准确的说,他是一个右手孔孟,左手屠刀,打着儒家的旗号,行法家之实。在王猛的理念中,根、本、延为内三服,是魏国必须拥的领地。而泽类必须拉,至于卫必须用武力征服,去除敌视魏国者。
在新的华夷之辩中,王猛指出地缘,只算其中的一部分,最重主要是意识形态。亲华夏者,近,恶华夏者,敌!对于亲华夏者,给予各种优待,而恶华夏者,则必讨之。
接着针对民族矛盾,王猛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魏国应该把民族分三等,而不是一视同仁。第一等为国籍,第二等归化籍,第三等夷籍。以魏国永兴四年户籍统计为准,编户入册的冀、幽、并、兖、青、洛、豫、司州的汉人国民,则为国籍,归化籍则是以后晋国、凉国涌向魏国的流民,以及亲善魏国、并且汉化的胡人统计为归化籍,魏国治内各胡人部落,以及塞外胡人部落,则为夷籍。
王猛提出,魏国治下,只有拥有国籍国人方可从政、从军、教书育人、接受教育,享受魏国国民的一切待遇。
和蒙古人制定的四个等级不同,王猛的民族等级更灵活,他提出无论是国籍、归化籍还是夷籍,都不永久的。无论夷籍还是归化籍,只要崇尚魏国,接受魏国法律管治,并且对魏国有突出贡献者,都可以转为国籍。如有格物方面有较大的发明,成绩显著者、在魏**全受到威胁时,挺身而出,与魏国同进共退者,像冉明招募的呼延群以及金碎增等人和其部曲,皆可授于国籍。
同样,身为国人,如果出卖魏国利益,出卖皇帝,私通敌国、资敌、充当内奸,这样的人,也会打成归化籍甚至夷籍。
冉明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他非常反感崇洋媚外。王猛知道冉明的喜好,也知道冉闵的喜好,这父子二人都是民族主义者。所以,投其所好,王猛制定了蛮夷、归化之人,不能和国人汉人享有一样待遇,否则,如何体现出汉人的优越性,治外汉民,也一样不能享有与治内汉民一样待遇,否则,如何体现出治内子民的优越性?
汉民族,文化概念更重,认同感最重要,血统血缘可以次之,有了认同感,金发碧眼人种也可识为汉人,没有认同感,纯正的汉人血统也可识之胡人。
特别是对汉人、汉文化没有认同感的汉人,像明朝末年的晋商八大家族,以及宁完我,范文程,三大汉奸之流,他们能算汉人吗?他们的所作所为远远超过了胡人。汉**起自己的同袍来,比鬼子还狠。
冉明看到这里,兴奋的大笑道:“好,有如此良性机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各族精英不断归化为汉,本民族的败类不断贬走,保持流水不腐。”
冉明心中更是感慨,其实历史最强大的唐朝,就是这么做的,例如屈突通就是库莫奚种人,高仙芝是高句丽族人,而哥舒翰则是突骑施哥舒部的人。事实上除了那个被李隆基纵容,养虎为患的安碌山,史思明,唐朝有好多名将都是胡人血统。
唐朝以军功为荣,不问出身,血统,所以造成了大唐盛世,冉明感觉王猛的话就像是当头棒喝,点醒了冉明。
冉明摊开纸,挥笔写下自己的意见。将王猛的意见进一步完善。首先是限制归化籍和夷籍的权利,重点则是针对拥有国籍的人,提出了行为规范,若他们立场不对,屁股不正,做出危害汉民族的事,将被不留情的剔除出去,还连累家人族人,失去他们拥有的一切,这可让各人保持危机感,不会认为目前拥有一切,都是他们应得的,失去感恩之心。
“背叛国家,背叛民族者!罪如谋反,诛三族!同宗族人国籍夺之,归化籍驱之。夷籍则除之,刻石立碑,万世谴之!”
针对士族,冉明也提出了考核制度,只要道德败坏,欺压良善,渎职,就可以剥夺其士籍,终身免官,打成平民。
中国古代就是因为没有良机的竟争机制,才造成了组织机构臃肿不堪,办事效率低下。还有宋太祖的那道不杀士大夫的圣旨,其实才造成了宋朝亡国的根源。
因为有了这道保命符,士大夫只要不谋反,就不会死,**再严重,最多就是贬官,所以他们才有恃无恐。唐朝同样也是,对于归化胡人,一概认同。没有秋后算帐的考核办法,所以才养成了胡人降而复反,反复无常的性格。
事实上,如果有针对汉人的那种,宁可杀错三千,不放过一人的霸气,中国历史上也不会充满悲剧。
冉明重点提出针对国人,考核办法。有了考核办法,也有奖励制度,归化籍汉人,三年表现良好,可以转为国籍,夷籍八年保持说汉话,行汉礼,真心拥护魏国,遵章守纪,可以转为归化籍。三年后,表现良好,可以转为国,可以出仕,可以从军,可以与汉人通婚,可以享受一切国民待遇。
明亡是冉明心中永远的痛,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值得尊敬的朝代。特别是皇帝,他们可以昏庸,可以无能,必竟人人不是圣人,但是他们都有骨气,皇帝被抓了,不要紧,咱立一个接着再战。国既亡,崇祯皇帝自杀殉国。这就是气节,比起二千魏兵灭蜀的刘阿斗来,强的不是一点半点。
冉明曾认真研究过明亡的原因,后世的论坛上,把明亡的原因归结为官绅压迫太重,皇室贪淫奢侈,天怒人怨,满天下草民揭竿而起,当然,冉明只当这是一个屁话。明朝皇室贪淫奢侈比得上**朝吗?咱不说一顿饭吃了四万两银子的慈禧,满清入关,二百万部众不劳作,康麻子之后,就增加了八百万张嘴,说吃不做。依靠榨取汉人血汗生活,更不用说那些铁帽子王爷贝勒。
明朝的灭亡,除了是中国财政破产之外,最大的原因是制度不合理。即使明亡前夕,普通的百姓的税负,只有康乾盛世的六成,至于清末年,负担是明朝百姓的十倍也不止,然后清朝为何没有被农民推翻?
冉明研究过大量史实资料最终惊人的发现,明亡之因,恰恰是被人忽略的一点,亲民官不得滋扰乡间。也就是说,明朝政府对于县以下的村镇,没有任何管束力度,军户制度名存实亡,整个天下无可战之兵。明朝崇祯皇帝也算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可惜,由于政治制度的粗呼,让他的想法难以实现,往往亲民的政策,落实下去就变成了害民之举。
不论在封建时代,还是在后世,冉明通过他的人生经验,得出一个结论。汉人不能行**,行**就是自杀之路。太祖一言堂,敢跟老美拼枪,到了二三代,惧洋如虎狼。什么**,这独那独都冒出来了。
一个人就一条龙,一群人就是一群虫,这是汉人真实的写照,千年的文化熏陶,自以为是的人太多,志大才疏之辈层出不穷。
所以,要想长治久安,必须从思想改变,也必须在制度上完善。
冉明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魏国现在分为州郡县三级,这三级以下,再设乡、村、庄三级,层层管辖。
明朝放羊式的乡村管理,最终把民怨积攒到一种程度爆发,也成了野心家的天堂。所以冉明提出了建国初期的民兵制度,培养民族血性,宣扬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否定愚民政策,全民开启民智。
没有人才,不要紧。建国国初,不识字文盲官员也不算少。有一个良好的培训机制,就可以避免人才短缺的问题。
就在冉明奋笔疾书时,一场阴谋即将来临。
建康秦淮河,一艘花船上孙潜和王凝之在歌伎丝竹声中把酒言欢。
突然一个青衣小厮悄悄溜进来禀告道:“二公子,人到了!”
不一会儿,舱仓内进入一个低头头的女人。王凝之道:“抬起头来!”
王凝之眼前猛然一亮,这个女人中等身高,小麦肤色,瓜子脸,乌黑的长发随意的在头上盘起,一对杏子眼是黑白分明,异常明亮,就跟婴儿的一般,没有一丝杂质,让人过目难忘,她一笑,露出一排整整齐齐的牙齿。
王凝之暗道“好一对勾人的眸子,若不是年纪大了点,真想收入房中”,看着王凝之露出猪哥一般的表情。
孙潜悄悄低声道:“二公子,此妇人名叫邸梁氏,夫家姓梁,四年前病故,遗有一子两女,为养活她的子女,终年在安庆当暗娼。”
“原来是一个婊子!”王凝之原本想收一个寡妇入房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大不了养在外房。然而对这个一个千人骑万人睡的妓女,他可不敢要,如果让王羲之知道,还不打断他的腿。
“而且,这个邸梁氏还得了非常严重的梅毒、花柳!”孙潜又道:“二公子,如果极好寡妇的冉家子,看到这个邸梁氏,岂不心动。他若心动,若与其发生苟且之事,到时,岂不是染上恶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