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到一旁,从一个长长的画筒中取出了一幅画。
姜成扫了一眼,上前接过,小心的展开。
姜成一眼扫过,这是一幅《竹石图》,长一米左右,宽近三十厘米。
几个老头看着展开的这幅画,纷纷笑道:“老柯,你真是会刁难人,关于这幅画的争议已经持续了那么多年,几派专家都没吵出个结果,你拿来为难小姜一个小年轻,当真是失了风度啊!”
原来,这《竹石图》现在的持有者姓柯。
柯老一瞪眼睛,“去去去!我只是想让他研究研究,看他能不能说出个一二三,又不是非要他给这幅画定性!”
丁老爷子看着姜成笑了笑,“你这柯爷爷净会给人出难题,那你便看看吧,不过这看画费该如何给?”
后面一句,他是看向柯老说的。
柯老抽了抽嘴角,“要是小姜能说出个让我们信服的理由,只要言之有理,我都认同,至于看画费,我前些日子不是得了个董翰亲作的菱花紫砂壶全套,送他了!”
丁老爷子满意的点点头,“小姜,明万历董翰可是四大紫砂壶大家之一,他的全套紫砂壶茶具,价值超过八千万,你看爷爷给你争取来的看画费如何?”
姜成拿着画笑道:“非常满意,谢谢爷爷!那我就这幅画发表一些自己的拙见了,关于这幅画争议颇多,几位老爷子且听之吧!”
《竹石图》,又名《潇湘竹石图》,竹石是一种非常流行的画物,各代非常多的名家都画过它。
图卷末端题有“轼为莘老作”五字款识,据明代庐陵人吴勤考证,此画为苏轼在黄州时赠予好友孙觉的作品,落款中的“莘老”即孙觉。
他是苏轼同年进士,亦是黄庭坚的岳父。
卷中和拖尾有杨元祥、郑定、吴勤、熊冕、杨慎、夏邦谟等二十六家计三千多字的题跋,题跋时间最早为元“元统甲戌(1334)二月望”,最晚为明嘉靖“辛酉(1561)八月”。
明代以后,这幅画卷便销声匿迹,直到近代被白坚夫收藏,后杨仁恺从中促成售与邓拓。
后来,流入柯家之手。
这幅画因为明代杨慎除了为《潇湘竹石图》题跋之外,还曾为另一幅元人临摹东坡的《风雨竹枝图》题跋,后来两幅画作都下落不明,因此《潇湘竹石图》的真伪也受到了质疑。
白坚夫曾质《竹石图》卷于徐森玉、谢稚柳、张珩诸先生,都没有要,因为不确定其真正作者,他们心底不认同此画为苏轼亲作。
后来,他又把这画送到故宫博物院,徐邦达根据此画本身的时代风格、笔墨特点、水平高下,特别是款书“轼为莘老作”的拙劣断此画为伪迹,也就是仿画,假画。
并撰文指出:“考诸题跋人除杨慎载《明史》以外,大都不见经传。但均可信为真迹,从题语与本幅关系贴切来看,亦非移配。总之元明各跋虽真,却不能定本幅之非伪,因为即使博学如杨慎,亦未见其必善于鉴别书画。”
“此卷伪作年代,当然必须早于元统很多年。按南宋间党禁渐解,东坡之名即大振于文林,那时仿作他书画者已不在少数,如此伪本亦是一种所谓‘伪好物’。”
徐邦达的意思就是,这画是高仿,元之前,宋代的仿画!
但虽然是伪画,却是伪中精品!